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过秦论》与古代专制政治

  

  在家天下里,遇到这种忌刻的君王,只能揣摩上意讲话,讲出真话有时是会闯下大祸的。汉武帝时,李陵率步兵五千,从居延(现宁夏北部)向北进攻匈奴,不久就遇上六倍于己的敌人,被包围,虽然几次杀败匈奴,每次都杀死几千人,但匈奴追击围困,无法突围,李陵看狼狈战败,无颜见天子,便降了匈奴。武帝本来希望李陵不成功便成仁的,却闻报李陵投降了,立即大怒。群臣吓得无人敢为李陵说一句好话,争先诋毁李陵。当问到司马迁时,因司马迁认为李陵是“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的奇士,平素对李陵十分赞赏,李陵此次冒险出兵,司马迁更是钦敬,司马迁坦诚说:“现在许多人之说李陵的坏话,只是因为他平日少与人应酬而已,假若有人吹嘘,他不减于古代任何名将,他现在虽然败了,一定是想将来得机会好立功而归的,况且无论如何,就他现在的功劳论,杀了匈奴那么多,也可以到什么地方都说得过去了。”司马迁这番话,本意是对李陵败降给出一个公道的评价,进而解慰武帝的忧心,不料却惹得武帝更加大怒。他认为司马迁只是给李陵说情,甚至疑心他在讥讽讨伐匈奴而功少的李广利,李广利正是武帝钟爱的李夫人之兄贰师将军,立即将司马迁下狱。本来第二年武帝有所醒悟,一面赏赐逃回来的李陵部下,一面又令公叔敖深入匈奴去迎接李陵,公叔敖并未成功,反而从捕到的俘虏口中获得一个错误信息:李陵在匈奴练兵准备与汉军对立。实际上,教练匈奴军队的是李绪并非李陵。汉武帝得到这个消息,怒不可遏,立刻将李陵全家杀掉,同时使司马迁受腐刑。


  

  以科举网罗天下之事为我所用,防其成为我之敌患,唐太宗的一句话泄露天机。《唐书·太宗本纪》载:“太宗私幸端门,见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到了宋代,仍有秦朝遗风,《宋史·太宗本纪》:“太平兴国元年,命诸州大索知天文术数人送阙下,匿者论死。”为了统一思想,《哲宗本纪》载:“元祐二年诏举人程试,主司毋得于庄老列子书命题。”


  

  明清钳制思想的手法变得巧妙和隐蔽


  

  明清也不例外。不过,骨子里虽然实行的是秦政制,手法却有所改进,变得巧妙和隐蔽。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提到王冕看到秦老进城后带来的邸抄,其中一条“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王冕指与秦老看,道:“这个法却定得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柏杨提到:“科举对知识分子的重要性,至为了然。它是知识分子唯一的出路,汉、唐王朝时还有学校一途,明王朝则学校不过培养参加考试的人才。汉、唐王朝时还有立功边疆一途,明王朝则没有任何其他机会。朱元璋更规定考试范围,以五经、四书为限。五经四书,又以道学领袖人物朱熹的注解为标准课本。”不仅如此,“依照规定,作八股文,不能发挥自己的意见,也不是自己在说话,(八股文中没有‘我’字),而是儒家圣人系统在说话,看起来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实际上却什么都没有触及。这种文体,跟代数学上的方程式一样,用不着独立思考——事实上是严厉的禁止独立思考,只要能把圣人系统的言语恰当地代入八股的方程式中,便是一篇最好的文章。”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