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农业部关于加强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的通知
(卫疾控发[2007]286号)
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畜牧兽医(农业、农牧、动物卫生监管)厅(局、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农业局:
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我国人间和畜间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疫情持续快速上升,部分地区呈暴发和流行之势,防治形势十分严峻。1996年-2005年,全国人间布病发病率从0.09/10万上升到1.50/10万,10年间上升了16.7倍。2006年,全国共报告发病19013例,远远超过历史发病人数最多的1963年(12097例)。发病数居前十位的省份依次为内蒙古、黑龙江、山西、河北、陕西、吉林、辽宁、新疆、河南和山东,10省份报告病例数占全国报告病例总数的98.15%。截至2007年9月底,全国共报告布病病例18116例,较2006年同期(17644例)上升了2.68%。
自2000年以来,全国兽医部门检出的布病阳性牲畜数量也逐年增加。2001年-2004年,每年有24-28个省份报告检出布病阳性牲畜,平均血检阳性率0.4%,局部地区阳性率超过5%。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全国共报告畜间布病疫点351个,报告发病牲畜总数7768头;2006年,全国共报告畜间布病疫点1178个,报告发病牲畜总数7123头。
综合分析当前全国布病疫情,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疫情波及范围广。目前,除重庆、贵州和海南外,其他28个省(区、市)均有人间布病疫情报告,以奶牛、羊主产区疫情较重,且疫情呈现出从牧区、半牧区向农区甚至城市蔓延的趋势。二是疫情与奶牛、羊只流动情况关系较大。近几年,我国奶业迅速发展,奶牛大范围流动,部分地区奶牛布病疫情上升较快,有些无疫地区亦出现了疫情。三是新发病人主要分布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以畜牧养殖、加工人员居多。四是病人症状趋于典型。上世纪80年代,我国布病临床表现多呈轻症经过,典型病例少见;90年代以后,布病患者大多为重症病人,病情较80年代有明显差异,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为有效控制布病疫情,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畜牧业良性发展,现就加强布病防治工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强化政府领导和各部门的职责。各级卫生、农业部门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责,密切协作,切实加强布病防治工作管理。要根据疫情控制工作需要,积极向党委、政府建议,成立由党委或政府领导牵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布病防治领导小组,共同做好布病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