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强民族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和药用资源保护利用
(十三)加强民族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部门要会同中医药部门研究制定民族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民族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的意识,充分利用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民族医药传统知识。明晰民族医药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规范民族医药的开发和利用行为。建立民族医药文献出版、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民族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审查制度,完善相应的保密措施,避免民族医药传统知识不当泄密或流失。研究建立民族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名录及其数据库,防止对民族医药传统知识的不当占有和利用。符合《
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的民族药品种要依法进行品种保护。
(十四)认真做好民族药资源的保护。在开展民族药资源普查的基础上,继续做好《中国民族药志》的编著工作。要建立民族药濒危品种和道地药材养殖种植基地;要建立民族药自然保护区,加强家种、家养驯化研究;要选好品种,建立规范的民族药材生产基地,保证民族医医疗的需要;要对民族药材和民族成药实行原产地保护和标识保护。
六、完善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的政策措施
(十五)着力推进符合民族医药特点的执业医师、执业药师资格制度建设。对于已开展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的民族医,符合条件的民族医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可以按照《
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卫生部令52号)的规定参加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具有中医医师资格并能够熟练运用民族医诊疗技术防治疾病的人员,经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可注册相应民族医专业开展执业活动。对具有一技之长和实际本领的民族医药人员,经县级以上中医药、民族医药管理部门组织培训、考核和公示合格后,可以按照《
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注册为乡村医生,但要限定执业的地点和提供服务的技术方法和病种。在执业药师资格制度中,增设民族药专业。
完善民族医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对于长期从事民族医药工作、符合晋升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由地方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会同业务主管部门按照职称政策有关规定,评聘相应民族医药专业技术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