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57页
6. 控制中毒及可疑中毒食物:保护现场;告知病人及其家属,尽量保留中毒或可疑食品(物)、容器,以利检验,诊断和救治参考;对于已经发出或售出的可疑食品,应当予以通报追回;追回的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
7. 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规定报告。
8. 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事件进行调查处置。
第一节 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中毒
引起葡萄球菌或其肠毒素中毒国内最常见的食品为乳及乳制品,蛋白蛋制品,各类熟肉制品,其次为含有乳制品的冷冻食品,个别也有含淀粉类食品。食用污染葡萄球菌或葡萄球菌肠毒素的食品后,一般经过2~4 小时的潜伏期,急性发病,表现为恶心,剧烈且反复的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诊断】
根据起病特点和进食可疑食物史,并从中毒食品中直接检测肠毒素(及其型别)。或从中毒食品、患者呕吐物、粪便中经培养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再检测肠毒素,证实为同一型别。
同餐者的不同患者吐泻物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肠毒素,为同一型别。
【治疗】
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
【预防与控制】
按GB 14938-94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执行。
第二节 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中毒
中毒食品多为家庭自制发酵豆类制品,其次为肉类、罐头食品或蜂蜜。中毒多发生在冬春季。潜伏期一般为1~7 天。中毒表现为头晕、无力、视力模糊、眼睑下垂、复视、咀嚼无力、张口困难、伸舌困难、咽喉阻塞感、饮水发呛、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头颈无力、垂头等。症状轻重程度和出现范围可有所不同。不经特异抗毒素治疗时,病死率较高。
【诊断】
1. 病人有头晕、无力、视力模糊、眼睑下垂、复视、咀嚼无力、张口困难、伸舌困难、咽喉阻塞感、饮水发呛、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头颈无力、垂头等临床表现。
2. 从中毒食品或患者粪便、血液中检出肉毒毒素,并确定其型别。
【治疗】
1. 按GB 14938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执行。
2. 给予多价或相应型别的肉毒抗毒素治疗。
【预防与控制】
1. 自制发酵食品时,避免污染。
2. 对于罐头、腌制品和蜂蜜查看包装,发现胖听、开启后有异味者不能食用。
第三节 变质甘蔗中毒
中毒食物为发霉变质甘蔗。中毒多发生在2~4月。潜伏期短者10 分钟,长者十几个小时。主要表现为呕吐、头昏、视力障碍、眼球偏侧凝视、阵发性抽搐,抽搐时四肢强直、屈曲、内旋、手呈鸡爪状,甚至昏迷。重症病人多为儿童,严重者1~3日内死亡,幸存者常留有终生残废的后遗症。
【诊断】
1. 有食用发霉变质甘蔗史。
2. 从可疑中毒甘蔗样品中分离节菱孢子,用薄层层析法从可疑中毒样品中测定3-硝基丙酸。
【治疗】
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急性期要特别重视消除脑水肿,改善脑血循环等。
【预防与控制】
1. 停止食用并封存和销毁可疑中毒变质甘蔗。
2. 积极组织抢救。
第四节 霉变谷物及其呕吐毒素中毒
中毒食品为赤霉病麦、霉变小麦、霉变玉米等,赤霉病麦食物中毒多发生在麦收季节(5~7月),霉变小麦和霉变玉米食物中毒可发生在任何季节。潜伏期一般0.5~2小时。短者10~15分钟,长者4~7小时。主要症状为胃部不适,恶心、呕吐、头痛、头晕、腹痛、腹泻等症状。还可有无力、口干、流涎,少数患者有发烧、颜面潮红等。
【诊断】
1. 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
2. 实验室诊断须从中毒食品中检出赤霉病麦或呕吐毒素。
【治疗】
1.按GB 14938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执行。
2. 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
【预防与控制】
停止食用并封存和销毁可疑变质的小麦、面粉、玉米及其制品。
第五节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中毒
主要中毒食品为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鲜银耳及其他变质淀粉类(糯米、小米、高梁米和马铃薯粉等)制品。这种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食品因潮湿、阴雨天气,贮存不当变质。中毒与进食量多少有关,未食用者不发病。发病急,潜伏期多数为2~24小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重者呈咖啡色样物),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重者出现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一般无发热。
【诊断】
1. 符合本菌的食用史与临床表现。
2. 从可疑中毒食品中检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或其代谢产物─米酵菌酸。
3. 动物(小鼠)试验具有毒性。
注意:未检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及其代谢产物─米酵菌酸的,不能确定为此种食物中毒。
【治疗】
及时抢救中毒患者,催吐、洗胃、清肠,并进行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
【预防与控制】
1. 立即停止进食可疑中毒食品。
2. 可疑中毒食物原料及食品无害化处理。
第五章 呼吸道传染病防治
呼吸道疾病是平时和受灾等条件恶劣情况下最易发生的疾病,其中以传染病对群体健康危害最大。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部位侵入后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呼吸道与外部相通,受各种病原体侵袭的机会较多,病原体通常寄居在呼吸道粘膜及肺,路途疲劳造成抵抗力下降时易引起发病。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空气传播,包括飞沫、尘埃、气溶胶等方式传播。
呼吸道传染病传播快、危害大,除特异性疫苗的疾病种类外,采取以下的基本预防与控制措施均有效:
1. 在人群聚集场所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绢或纸巾掩盖口鼻,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意丢弃吐痰或揩鼻涕使用过的纸巾。
2. 尽量勤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应立即洗手或擦净。
3. 毛巾、水杯等个人卫生用品专用,避免与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
4. 注意环境卫生和室内通风,开窗时要避免穿堂风,注意保暖。如周围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病人时,应增加室内通风换气的次数。
5. 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增加机体免疫能力。
6. 儿童、老年人、体弱者和慢性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7. 呼吸道疾病流行时,避免人群聚集的活动。
8. 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要及时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同时注意采取戴口罩、不要与其他人密切接触等措施,避免传染。
9. 根据疾病诊断,采取群体性预防与控制措施。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特指由流行性感冒病毒所引起的疾病,传染力很强且症状严重,常造成肺炎或更严重之并发症,甚至可导致死亡。流感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其中流感病患者打喷嚏和咳嗽时喷出的飞沫含大量病毒,这些飞沫可在空气中迅速传播开来。潜伏期1~2天,也可数小时。轻者可呈无症状感染,重者可导致死亡。早期症状包括急速发作的发热、喉咙痛、咳嗽和寒战,常常伴发头痛、伤风、肌痛和疲劳。除非有并发症,可自愈。
【诊断】
一般根据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病学对病人作出初步诊断。如确定诊断则需要分离病毒阳性或病人双份血清抗体测定恢复期抗体较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
1. 诊断依据
⑴ 流行病学史:在流行季节一个单位或地区同时出现大量上呼吸道感染病人;近期内本地区或邻近地区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明显增多;医院门诊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明显增多。
⑵ 临床症状:急起畏寒、高热、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可伴有咽痛、干咳、流鼻涕、流泪等呼吸道症状。少数病例还有食欲减退,伴有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⑶ 实验室检查:①血液化验检查白细胞总数不高或偏低。②病人鼻咽分泌物分离到流感病毒。③恢复期血清中抗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④呼吸道上皮细胞查到流感病毒抗原。⑤标本接种敏感细胞,增殖1代后查抗原阳性。
2. 疑似病例:具备流行病学史加临床症状,或流行病学史加临床症状加实验室检查①。
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实验室检查中的②至⑤中任一项。
【治疗】
如无并发症,流行性感冒无需特殊治疗。
1.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
2. 对症治疗:高热、头痛者,给予APC或安痛定,剧烈咳嗽者可用咳必清等。
3. 抗菌治疗:一般不用抗生素,对继发性细菌感染者可酌情使用。
【预防及控制】
1. 疫苗接种:在流感季节开始前接种当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配方的疫苗。
2. 预防服药:尚未接种或不能接种流感疫苗、属于易患严重流感和患流感易伴发其它合并症的高危人群及旅行者,在医生指导后,必要时服用抗病毒药物。
3. 暴发流行时,避免或停止人群聚集的活动,提倡使用口罩等防护用品和加强个人卫生。
第二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氏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常在冬春季出现散发和流行。病原菌存在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借咳嗽、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病原菌在体外生存力极弱,通过日常用品间接传播的机会极少,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喂乳、接吻等对2岁以下婴儿传播有重要意义。与病人密切接触的人发病率和带菌率均高,有家庭聚集性。潜伏期2~3天。小儿患流脑以发烧、头痛. 呕吐、皮肤淤点及颈项强直,脑膜刺激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
【诊断】
1. 诊断依据:(1)与流脑患者有密切接触史。(2)皮肤粘膜有出血点或淤斑,或脑膜刺激征阳性,婴儿前囟隆起,但无其它呼吸道感染病史和化脓病史。(3)脑脊液、血或皮肤出血点细菌培养脑膜炎奈瑟氏菌阳性或涂片检到革兰氏阳性双球菌。(4)恢复期血清抗流脑菌群特异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或以上升高。(5)脑脊液或血液或尿液中流脑特异抗原阳性。
2.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2), 参考(1)。
3.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或(4)或(5)。
【治疗】
1. 一般治疗:病人需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昏迷病人应加强护理,防止呼吸道感染褥疮和角膜感染等。能进食者以流食为宜。注意病人水及电解质的平衡。
2. 病原治疗:多数对磺胺类仍敏感,故仍应首选磺胺药,但也可选用青霉素或其它抗生素治疗。
【预防及控制】
1. 疫苗:目前国内用于预防接种的菌苗为A群脑膜炎奈瑟氏菌多糖菌苗,仅对A群菌感染提供保护;如遇B或C群菌流行,暴露者及周围人群均须用化学药物预防。
2. 当前有效预防药物:有复力霉素、头孢曲松、利福平等。
3. 卫生措施:避免在有限的空间中活动,尽量少到过度拥挤的场所。在密切接触脑膜炎病者后,应该就服用预防药物方面的问题向医生咨询。
第三节 支原体肺炎
肺炎支原体是5~35岁儿童和成人肺部感染常见的病原体,其他年龄并不多见。潜伏期为10~14天,流行扩散较慢。本病可在密切接触或在学校、军队等人群密集的地区和家庭中传播。支原体肺炎又称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Eaton因子性肺炎。
肺炎支原体可附着并破坏呼吸道粘膜纤毛上皮细胞。在显微镜下,可见间质性肺炎,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炎。支气管周围有浆细胞和小淋巴细胞浸润;支气管腔内有多形核白细胞,巨噬细胞,纤维蛋白束和上皮细胞碎片。
最初症状类似于流感,有周身不适、咽喉疼痛和干咳。随疾病进展,症状加重,可出现阵发性咳嗽,且咳嗽时有粘液样或粘液脓性或有血丝的痰液。与典型肺炎球菌性肺炎不同,本病发展缓慢。急性症状一般持续1~2周,随即逐渐恢复。但许多病人可有持续数周的乏力和全身不适症状。本病症状一般较轻且通常可自愈。但少数病人有严重肺炎,有时引起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外并发症常见,包括溶血性贫血,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多发性关节炎或脑膜炎,横贯性脊髓炎,周围神经病或小脑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综合征,病人可自愈。
体检无重要发现,与病人的主诉和X线改变不相一致。有10%~20%病人出现斑丘疹,此为重要线索。少数病人出现多形性红斑或Stevens-Johnson综合征。
【诊断】
1. 具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症状。
2. 病原体检验:肺炎支原体可从咳痰或咽拭子中培养出来,但分离和鉴定需7~10天,但许多医院的实验室无法作此项检查。痰革兰氏染色见少量细菌,多形核白细胞,巨噬细胞以及大块脱落的呼吸道上皮细胞。
3. 胸部X线改变多种多样,但最常见的是两肺下叶片状支气管肺炎,大叶性实变和胸腔积液不多见。外周血白细胞一般正常或有轻度增多。
4. 冷凝集反应如连续有滴度升高4倍者或一次滴定效价≥1:64,一般认为是阳性。但只有50%~75%的病人呈阳性,并不绝对可靠。最实用的是采用血清学检测,常用的标准是IgM单独升高,或滴度有4倍升高,且在症状出现2~4周之后出现滴度高峰(≥1:64)。
【治疗】
常用药物是四环素或红霉素,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亦有效。抗生素治疗可缩短发烧期限并减轻肺部浸润从而加快症状的改善。但抗生素并不能消灭支原体,因此经治疗的病人仍可持续携带支原体数周。
【预防及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