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公告第943号--45个小麦、油菜品种审定通过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育苗移栽宜在9月5~15日,直播宜在9月20日~10月5日。2.栽培密度:育苗移栽每亩宜6000~8000株,直播每亩宜10000~12000株。3.合理施肥:80%肥作底肥,20%肥作追肥,追肥应以腊肥为主,每亩用1公斤硼肥作底肥。4.防虫防病: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游区的湖北、湖南及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生产上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7005

  品种名称:宝油85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3945A×D4315R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32天左右。幼苗半直立,叶色浅绿,顶叶长圆,叶缘有浅锯齿,裂叶4对,有缺刻,叶面有少量腊粉,无刺毛。花瓣大小中等,复瓦状排列,淡黄色,重叠。种皮黄褐色。平均株高172.6厘米,上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0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58个,每角粒数22粒,千粒重3.55克。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25.13%、病指14.44,病毒病发病率14.16%、病指8.36。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抗菌核病,高抗病毒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硫甙含量19.61微摩尔/克,含油量46.05%。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2.55公斤,比对照减产1.1%,每亩产油量72.79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4.42%;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99.44公斤,比对照增产2.46%,每亩产油量94.38公斤,比对照增产5.52%;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81.0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0.83%,平均每亩产油量83.59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5.04%,两年区试16个试点,12个点产油量增产,4个点减产。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8.5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2.55%,平均每亩产油量77.59公斤,比对照增产6.89%。

  栽培技术要点:1.9月20日左右育苗,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宜在10月上中旬。2.移栽每亩宜6000~8000株,直播每亩宜10000~12000株。3.合理施肥,亩产150~200公斤菜籽,需亩施纯氮15公斤以上;N:P205:K20按1:0.5:0.9配合施用。注意施用有机肥作底肥,追肥应注意苗重、苔轻,花期看苗根外补施。追肥方式以尿素兑清粪水浇施。4.每亩施硼砂0.5~0.8公斤作基肥沟施或兑水(结合追肥)作追肥;亦可用0.3%硼砂水溶液在苗、苔、花期作根外追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淮河以南、江苏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7006

  品种名称:红油3号

  选育单位:南京红太阳种业公司

  品种来源:中油821/8904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常规品种,全生育期233天左右。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裂叶对数3~5对,无缺刻,叶缘无锯齿,有蜡粉,无刺毛。花瓣复瓦状,中大瓣、黄色侧叠花。种皮褐色。平均株高164.6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80个,每角粒数22粒,千粒重4.6克。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14.5%、病指6.8,病毒病发病率9.38%、病指4.95。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中抗菌核病,高抗病毒病。抗倒性中等。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硫甙含量17.17微摩尔/克,含油量42.53%。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8.78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2.32%;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98.68公斤,比对照增产2.07%;两年区试16个试点,8个点增产,8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83.73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2.19%。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1.89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减产1.47%。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育苗移栽适宜播种期,苏北、苏中、皖北、皖中为9月15~20日,苏南、皖南、浙南、上海为9月20~30日。直播适宜播种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中旬。2.移栽:移栽秧龄控制在35天左右,移栽前在苗床上彻底防治蚜虫,移栽密度每亩0.8~1.0万株。直播密度每亩2.0万株左右。3.水肥管理:施足基肥,基肥以有机肥或复合肥为主,搭配使用速效肥,缺硼土壤要施用硼肥。田内开好三沟(厢沟、腰沟、围沟),做到明水能排,暗水能降。4.病虫草害防治:苗期、越冬前要重点防治蚜虫和菜青虫;初花期重点抓好菌核病的防。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江苏淮河以南、安徽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7007

  品种名称:宁杂11号

  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G2A×P10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20天左右。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叶片宽大,叶缘锯齿状,有腊粉,无刺毛。花瓣较大、黄色、侧叠。平均株高194.6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4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57.4个,每角粒数19.76粒,千粒重3.34克。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2.71%、病指1.3,病毒病发病率0.85%、病指0.36。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抗菌核病,高抗病毒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硫甙含量20.33微摩尔/克,含油量43.34%。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6.95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6.46%;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6.14公斤,比对照增产19.90%;两年区试24个试点,18个点增产,6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76.55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3.15%。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5.72公斤,比对照增产11.95%。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适宜播种期与当地推广品种相当,用种量育苗移栽每亩0.25斤,直播用种量每亩0.5斤。2.种植密度:移栽每亩6000~8000株;直播每亩10000株左右。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占总施肥量的65%,N、P、K配合,缺硼地区增施硼肥;越冬期施用腊肥,占15~25%;苔期适量使用苔肥,占10~20%。4.病虫草害防治:于初花、盛花期用多菌灵、菌核净、赤霉清等药剂喷雾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7008

  品种名称:蓉油11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第二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蓉A0464×蓉C3968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长江下游)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长江下游233天左右,长江中游223天左右。幼苗半直立,叶片绿色,叶片较大,裂叶2对,叶缘波状,叶柄较长,无刺毛,心叶绿色。茎秆绿色。花瓣较大,黄色、平展、侧叠。角果枇杷黄,种子黑褐色、圆形。株型扇形,匀生分枝类型,平均株高长江下游160厘米,长江中游166.6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8个,单株角果数长江下游452.5个,长江中游354.7个,每角粒数21~22粒,千粒重3.3克左右。区域试验田间调查,长江下游平均菌核病发病率19.80%、病指8.59,病毒病发病率16.07%、病指6.46;长江中游平均菌核病发病率5.19%、病指3.27,病毒病发病率1.77%、病指1.0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抗菌核病,中抗病毒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长江下游0.26%,长江中游0.62%,硫苷含量长江下游28.99微摩尔/克,长江中游24.97微摩尔/克,含油量长江下游43.54%,长江中游43.49%。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6.44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5.02%;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6.9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8.9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6.72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1.57%。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1.8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4.87%。2004~2005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1.24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2.3%,每亩产油量69.58公斤,比对照增加4.08%;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8.22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2.01%,每亩产油量73.73公斤,比对照增加7.92%;两年区试20个试点,平均每亩产油量71.66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加6.02%,其中15个试点亩产油量增产。2006~2007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2.98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0.25%,6点平均亩产油量79.62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亩产油量增加5.87%。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