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做好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

  【操作】 直刺1~1.5寸,孕妇不宜针。
  19.地机
  【定位】 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操作】 直刺1~1.5寸。
  20.阴陵泉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操作】 直刺1~2。
  21.血海
  【定位】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外。
  【操作】直刺1~2寸。
  22.后溪
  【定位】 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操作】 直刺0.5~1寸。
  23.天柱
  【定位】 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以向内上方深刺。
  24.风门
  【定位】 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 斜刺0.5~0.8寸。
  25.肺俞
  【定位】 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 斜刺0.5~0.8寸。
  26.脾俞
  【定位】 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 直刺0.5~1寸。
  27.胃俞
  【定位】 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 直刺0.5~1寸。
  28.肾俞
  【定位】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 直刺0.5~1寸,可灸。
  29.大肠俞
  【定位】 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 直刺0.5~1.2寸,可灸。
  30.关元俞
  【定位】 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 直刺0.5~1.2寸,可灸。
  31.秩边
  【定位】 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操作】 直刺1.5~3寸。
  32.委中
  【定位】 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操作】 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33.承山
  【定位】 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操作】 直刺1~2寸。
  34.昆仑
  【定位】 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操作】 直刺0.5~0.8寸。
  35.至阴
  【定位】 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操作】 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36.太溪
  【定位】 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操作】 直刺0.3~0.5寸。
  37.水泉
  【定位】 太溪穴直下1寸,当跟骨结节内侧凹陷处。
  【操作】 直刺0.3~0.5寸。
  38.内关
  【定位】 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操作】 直刺0.5~1寸。
  39.肩髎
  【定位】 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操作】 向肩关节直刺1~1.5寸。
  40.外关
  【定位】 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操作】 直刺0.5~1寸。
  41.关冲
  【定位】 无名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42.瞳子髎
  【定位】 目外眦外侧约0.5寸,眶骨外缘凹陷中。
  【操作】 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43.率谷
  【定位】 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
  【操作】 平刺0.5寸~0.8寸。
  44.风池
  【定位】 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操作】 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角度与深度。
  45.环跳
  【定位】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操作】直刺2~3寸。
  46.阳陵泉
  【定位】 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操作】 直刺1~1.5寸。
  47.太冲
  【定位】 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操作】 直刺0.5~0.8寸。
  48.关元
  【定位】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操作】 直刺0.5~1寸,需要排尿后进行针刺。
  49.神阙
  【定位】 在腹中部,脐中央。
  【操作】 禁刺;宜灸。
  50.中脘
  【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操作】 直刺0.8~1.2寸。
  51.大椎
  【定位】 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操作】 斜刺0.5~1寸。
  52.百会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操作】 平刺0.5~0.8寸,可灸。
  53.印堂
  【定位】 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操作】 提捏局部皮肤,向下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54.水沟
  【定位】 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操作】 向上斜刺0.3~O.5寸,或用指甲按掐。
  55.承浆
  【定位】 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
  【操作】 斜刺0.3~0.5寸。
  56.太阳
  【定位】 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操作】 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57.眉弓(鱼腰)
  【定位】 瞳孔直上,眉毛正中。
  【操作】 平刺0.3~0.5寸。
  58.耳尖
  【定位】 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端的尖端处。
  【操作】 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59.夹脊
  【定位】 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
  【操作】 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叩刺,可灸。
  60.膝眼
  【定位】 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
  【操作】 向膝中斜刺0.5~1寸,或透刺对侧膝眼。

推拿技术

  一、推拿介质的种类和作用
  1.推拿介质的种类:常用的推拿介质有:药膏、油剂、药水、药酒、粉剂等。
  2.推拿介质的作用:(1)便于收发出操作,增强手法作用;(2)利用药物的作用,提高治疗效果;(3)有润滑作用,保护皮肤。
  二、推拿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1.推拿的适应症非常广泛可适于骨伤科、内科、妇科、外科、儿科等的多种疾病。
  2.推拿的禁忌症:
  (1)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症状者;
  (2)各种骨折、骨结核、骨髓炎、骨肿瘤、严重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3)严重心、脑、肺部疾病或体质过于虚弱者;
  (4)各种传染病;
  (5)有出血倾向或血液病者;
  (6)治疗部位有严重皮损或皮肤病者;
  (7)孕妇腰骶及腹部;
  (8)精神病者,不能配合者。
  三、常用成人推拿手法

滚法

以小鱼际掌背侧至第三掌指关节部着力,用前臂旋转摆动,带动腕部屈伸、外旋的连续不断的动作。要求压力均匀柔和,滚动时贴紧体面,动作协调、连续,120~160次/分钟。

揉法

以鱼际、手掌、手指罗纹面和肘、小臂尺侧等部位着力,吸定于一定部位和穴位上,作轻柔缓和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推动,并带动皮下组织。要求压力均匀适度,揉动和缓协调,不动滑动和摩擦,120~160次/分钟。

摩法

以手掌面或食、中、环三指指面着力,用前臂发力,连同腕部做盘旋活动,带动掌、指等着力部位做环形抚摸动作,可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摩动,50~160次/分钟。要求用力平稳,不可按压,不带动皮下组织。

擦法

以手掌面或大、小鱼际处着力,进行直线往返磨擦。要求着力部分紧贴皮肤,但不可重压;不论是上下擦还是左右擦,均须沿直线往返进行,不能歪斜;用力要均匀、连续,先慢后快,以局部深层发热为度。注意不要擦破皮肤,可使用润滑介质。

推法

以手指、掌、肘部着力,紧贴皮肤,做缓慢的直线推动。要求用力均匀,始终如一,重而不滞,轻而不浮。

按法

以手指或掌着力,逐渐用力,按压一定的部位或穴位。要求按压的方向垂直向下,用力由轻渐重,平稳而持续不断,使压力渗透。


  四、小儿推拿简介
  小儿的手法强调轻柔深透,平稳着实,有频率快、次数多、用力轻的特点。小儿推拿的特定穴较多,而且与十四经穴、经外奇穴有区别,既有点状,又有线状和面状。小儿推拿主要用于3岁以下小儿。
  常用穴位:
  1.天门
  【部位】 自印堂穴至前发际为一直线。
  【手法】 用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20~50次。
  2.坎宫
  【部位】 自眉头沿眉弓上缘至眉梢成一直线。
  【手法】 先掐按眉弓中点片刻,再自两眉头向外分推至眉梢,推20~50次。
  3.太阳
  【部位】 两眉外端后方凹陷处。
  【手法】 用拇指或中指揉运,向眼睛方向为补,向耳后方向为泻;也可用拇指向耳后方向推,操作20~50次。
  4.耳后高骨
  【部位】 耳后乳突骨稍下凹陷中。
  【手法】 用中指揉运20~50次。
  5.腹
  【部位】 腹部。
  【手法】 用掌或指在腹部做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抚摩500~1000次。
  6.腹阴阳
  【部位】 自中脘斜向两胁下软肉处,成一直线。
  【手法】 用两手拇指自中脘同时向两侧分推,操作100~300次。
  7.脐
  【部位】 肚脐正中。
  【手法】 以手掌或中指端在脐中揉之,操作100~500次。
  8.七节骨
  【部位】 从尾骨端至第4腰椎成一直线。
  【手法】 用食、中指指腹,自骶尾推至腰椎称推上七节骨,自第4腰椎推至骶尾称推下七节骨。操作100~300次。
  9.脾经
  【部位】 拇指桡侧自指尖到指根处。
  【手法】 拇指微屈,自指尖推向指根为补;拇指伸直,从指根推向指尖为清。来回推为平补平泻。操作100~500次。
  10.大肠
  【部位】 食指桡侧缘,由指间到虎口成一直线。
  【手法】 从指尖推向虎口为补,反之为清,来回推为平补平泻。操作100~500次。
  11.八卦
  【部位】 以掌心劳宫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掌指关节横纹约2/3处为半径画圆,八卦穴既在此圆圈上,又称内八卦。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