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厚度损失:
a)采区巷道内超过规定尺寸的顶、底煤;
b)未按设计规定分层开采,在采区巷道内遗留下来的煤量。
1.3.3 实际全矿损失
(1)实际采区损失。
(2)实际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指由于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目前技术水平确实无法开采的局部地区的资源储量。包括;
A)在开拓范围内,因以下情况而无法开采的煤层或块段:
a)地质构造极为复杂;
b)煤层极不稳定或处于临界最低可采厚度的不稳定的薄煤层;
c)水文地质条件极复杂。
B)开采范围内,由于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在设计或作业规程中规定留设的安全煤柱或狭小块段,包括:
a)遇到影响开采的断层或褶曲,需要留设的煤柱煤量;
b)煤层顶、底板有含水层或含水小窑并有突水危险,经采取措施仍无法解决,从而留设的防水安全煤柱;
c)由于岩浆岩侵入、古河床冲蚀、陷落柱、自燃烧变区等的影响,使局部煤层受到破坏或煤质变差,不能开采,从而留设的煤柱资源储量;
d)断层密集带、断层间的狭长块段或断层三角煤。
(3)实际全矿性永久煤柱损失,包括:
A)设计规定不回收的工业广场煤柱;
B)设计规定不回收的主井、副井、风井井筒保护煤柱;
C)设计规定不回收的为全矿井或为一个以上采区服务的大巷(集中运输大巷、主要运输大巷、总回风道、中央石门、集中下山等)保护煤柱;
D)设计规定的永久性“三下”煤柱;
E)井田边界等安全隔离煤柱;
F)地面水系及冲积层或积水老窑的防水煤柱;
G)断层、封孔质量较差的钻孔附近的防水煤柱。
2 损失率
2.1 损失率是指在某开采范围内,损失的资源储量,占该范围内全部资源储量的百分比。
2.2 损失率分为设计损失率和实际损失率。设计损失率是根据设计规定的损失量所计算的损失率;实际损失率是根据开采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损失量所计算的损失率。设计损失率和实际损失率,都可以分为工作面损失率、采区损失率和全矿井损失率。
2.3 损失率计算方法
2.3.1 实际工作面损失率
(1)实际工作面损失率应根据实测数据计算:
工作面损失率(%)=工作面损失量/(工作面采出量+工作面损失量)×100%
(2)当采用垛式、仓房式采煤方法时,以下式计算:
工作面损失率(%)=工作面损失量/工作面动用储量×100%
2.3.2 实际采区损失率
(1)实际采区损失率根据实测数据计算:
采区损失率(%)=采区损失量/(采区采出量+采区损失量)×100%
(2)当采用垛式、仓房式采煤方法时,以下式计算:
采区损失率(%)=采区损失量/采区动用储量×100%
2.3.3 实际全矿井损失率
(1)实际全矿井损失率根据实测数据计算:
全矿井损失率(%)=全矿井损失量/(全矿井采出量+全矿井损失量)×100%
(2)当采用垛式、仓房式采煤方法时,以下式计算:
全矿井损失率(%)=全矿井损失量/全矿井动用储量×100%
附件3
矿山查明资源储量台帐(表)格式
所属矿区名称: 所属矿区(井田)-矿山编号: 组织机构代码: 采矿许可证号: 矿种: 资源储量单位:
第 次勘查
| 勘查时间
| 勘查性质
| 勘查单位:
| 审批单位:
|
| 勘查范围
|
矿区
﹙矿体﹚
| 阶段
(中段)
| 矿石类型
| 资源储量总量
| 探明的
| 控制的
| 推断的
| 品位
| 备注
| 水平
| 垂直
|
基础储量
| 资源量
| 基础储量
| 资源量
| 资源量
|
|
|
|
|
|
|
|
|
|
|
|
|
|
|
| 工程间距
|
|
|
|
|
|
|
|
| 探明的
| 控制的
|
|
|
|
|
|
|
|
|
|
|
|
|
|
|
|
|
|
| 工业指标
|
|
|
|
|
|
|
|
| 可采品位
| 可采厚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计算参数
|
合计
|
|
|
|
|
|
|
|
|
| 品位
| 体重
|
与前次比较增减
|
|
|
|
|
|
|
|
|
|
|
|
累计查明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