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康复经费列入预算并随经济发展逐年增长。
7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
8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贫困残疾人进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
950%的街道、乡镇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60%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康复科(室)、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50%的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配备社区康复协调员;残疾人康复服务率、建档率均达到60%;接受康复服务的残疾人及其亲友康复服务满意率达到80%。
10具备手术指征并有康复需求的白内障患者,95%以上得到手术复明,贫困患者复明手术费用能得到减免或补贴,基本实现白内障无障碍区;逐步建立省、地级低视力康复机构,形成医院眼科、盲校低视力班、定点眼镜店和患者家庭相互配合的低视力康复工作网络,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配用助视器和家长培训任务。开展定向行走训练。
11加强各级聋儿康复机构行业管理,形成以聋儿康复机构为基础、社区家庭为依托的聋儿康复工作体系,经过训练的聋儿言语能力和智力发展较之训前有明显提高,进入普幼普小率达到70%以上。
12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康复中心、社区服务机构、残健融合的幼儿园、福利企事业单位、工(农)疗站等,对智力残疾儿童和成人开展康复训练与服务,有康复训练需要的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率达到60% ,其中机构康复训练率达到30%;完成本市“十一五”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重点工程任务,承担社区康复工作任务的县(市、区)普遍开展成年智力残疾康复训练服务,康复训练与服务建档率达到100%。
13形成“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达到精神病患者检出率6‰、监护率95%以上、显好率80%以上、社会参与率65%以上,肇事率下降到0.02%以下。贫困精神病患者都能得到医疗救助。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开展精神病患者日间照料、托养、工(农)疗、娱疗等多种形式康复服务。
14综合医院康复科完善康复医疗服务功能,开展肢体残疾康复诊疗服务,承担社区康复培训和技术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有康复训练室,配置专业人员,开展肢体残疾康复医疗和训练服务,指导社区和家庭开展训练,提供知识普及、心理疏导、咨询和转介等服务;有康复训练需求的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率达到60%,其中,机构康复训练率达到30%。完成本市“十一五” 肢体残疾康复重点工程任务,使肢体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康复训练与服务建档率达到100%。
15完成国家下达的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和假肢矫形器装配任务,建立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服务网络,宣传普及知识,提供咨询服务,组织配送产品,满足残疾人对辅助器具的需求。
16切实采取措施,减少和控制残疾发生,提高人口素质。
(四)教育
17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切实将残疾人教育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协调发展。
18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适应接受普通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与当地健全儿童少年同等水平,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国家要求。
19逐步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逐步实现残疾儿童接受学前三年教育。
20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有条件的普通高中阶段教育机构扩大招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数量,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扩大招生规模,有条件的地(市)级城市建立盲人、聋人高中阶段特殊教育机构。
21保障残疾考生能够进入普通大专院校学习,有条件的地方发展高等特殊教育;残疾人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基本形成并广泛开展;满足残疾人教育发展对师资的需求。
22落实残疾儿童少年“两免一补”,有条件的对接受高级中等以上教育的贫困残疾学生,减免有关费用,优先提供助学金和教育贷款。
23开展中国手语推广。
(五)就业
24基本初步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政策体系。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全面实施,个体就业和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发展较好,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普遍得到培训,培训后就业率明显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经费逐年增加。
25残疾人就业服务基本符合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要求,服务机构建设标准,业务流程规范,服务职能完善,内容全面,信息化建设良好。
26盲人按摩事业有较大发展,经过培训的盲人按摩人员全部实现就业。
(六)扶贫
27各级政府及扶贫机构将残疾人扶贫开发纳入工作计划,统一组织,统筹安排,同步实施,加大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使贫困残疾人稳定解决温饱,完成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任务。农村残疾人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特困农村残疾人都纳入了农村低保范畴。
28县、乡两级残疾人服务社依托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贫困残疾人生产生活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29举办针对农村残疾人特点的实用生产技术培训,使贫困残疾人得到较好的培训。
30坚持以直接扶贫为主,因地制宜,选择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和扶贫项目,带动残疾人脱贫。
(七)社会保障
31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措施逐步完善,城镇残疾职工全部参加养老、医疗、失业等各类社会保险,城镇个体从业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面明显扩大。
32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贫困残疾人按规定享受生活、医疗、住房、子女就学等社会救助。
33城乡广泛开展对残疾人的各种社会救助活动。开展智力、精神及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并达到规定目标。
(八)宣传文化
34残疾人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公共文化机构为残疾人提供优惠服务,公共文化场所普遍对残疾人开放,社会公众文化生活广泛吸纳残疾人参加;公共图书馆设立了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图书室(角),积极开展免费借阅服务;电视台开办了手语新闻栏目,广播电台开播了残疾人专题节目,社会综合类报刊开设有反映残疾人内容的专栏(版)。
(九)体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