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的通知

  主要内容包括:退牧还草工程和鼠虫毒草害示范工程。退牧还草工程包括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草场补播等建设内容;鼠虫毒草害示范工程包括鼠害草地治理、虫害草地治理和毒草害草地治理等建设内容。
  二、森林防火及有害生物防治工程
  主要内容包括:建设自治区及部分地市森林防火指挥中心、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西藏区域性森林防火器材储备库、森林防火阻隔工程、自治区及部分地市森林病虫害防治站、重点有林县森林病虫害测报站和拉萨市火车站森林病虫害检疫检查站等。
  三、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区建设工程
  主要内容包括:保护与恢复工程,科研与监测工程、宣传教育工程、基础设施工程、社区发展项目。
  四、重要湿地保护工程
  主要内容包括:植被恢复、管理机构与能力建设、宣教与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利用示范建设等工程。
  五、农牧区传统能源替代工程
  主要内容包括:小水电代燃料、农村沼气建设和太阳能应用工程。

第二节 生态建设工程

  一、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主要内容包括:重点建设藏东南“四江”流域重要地带防护林体系、“一江两河”流域宽谷低地防护林体系、喜马拉雅山区重要地带防护林体系、藏西北河谷区宜林地防护林体系等四大防护林体系。工程主要以拉萨市周边、重要城镇、主要公路沿线、机场、边境口岸等为重点,其中:重要城镇周边营造水土保持林和防风固沙林;主要公路沿线营造护路林和防风固沙林;机场周边营造特用林和防风固沙林;风景名胜区周边营造特用林、防风固沙林和水土保持林;边境口岸营造特用林和少量经济林;生态脆弱区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防风固沙林;其它区域(农场、村旁和庭院等)营造经济林。根据工程对苗木的需求,开展林木苗圃、乡土树种良种繁育基地和乡土树种采种基地建设。
  二、人工种草与天然草地改良工程
  主要内容包括:人工种草、草种繁育基地、阿里绿洲型饲草产业示范基地、灌溉设施建设和旱作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等。
  三、防沙治沙工程
  主要内容包括:封沙育草、草方格沙障、砾石压沙、挡沙堤、城镇居民点沙害治理生物措施和机械固沙等。
  四、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主要内容包括:封禁修复、水土保持种草、水土保持林,综合运用林草措施、农业耕作措施,并辅以谷坊、水窖、蓄水池、水渠、挡土墙等小型水土保持配套工程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第三节 支撑保障工程



  支撑保障工程包括生态综合监测站和观测点建设。整合规划区内现有的监测资源,在充分发挥环保、水利、农牧、林业、气象等行业现有监测能力的基础上,建立密度适宜、布局合理和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态监测站网,逐步形成以地面站与“3S”技术相结合的生态动态变化及工程实施效果监测与评价系统,为生态安全屏障功能评价和构建成效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第五章 规划的效益分析和保障措施

第一节 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
  规划实施后,退化草地得到有效保护与治理,草甸、草原覆盖度提高,国家和地方重点公益林得到保护,湖泊、湿地、江河源头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使“江河源”生态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保障重要河流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沙化土地治理使林草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防止起沙扬尘功效提高。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后,“碳汇”功能得到增强,在全球碳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效保护和改善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使西藏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得到保护,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做出重要贡献。
  二、社会效益
  规划的实施,可有效保护西藏的生态环境,促进淡水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强区域和全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新型能源使农村能源更加节能、环保、经济、适用。规划的实施在直接改善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可以促进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进步。
  三、经济效益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