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利益相关者影响分析
a) 重点分析项目用海对利益相关者的不利影响,包括:影响范围、影响时间以及影响强度等;
b) 对于分阶段实施的项目用海,按照项目用海的每个实施阶段分别分析论证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并给出总体影响的论证结论;
c) 根据不同项目用海的特点和施工工艺,分析论证对利益相关者用海活动的影响,给出对施工工艺的论证意见或建议;
d) 定量或定性确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损失量;
e) 提出与利益相关者的协调建议。
9.3 项目用海对国家权益、国防安全的影响分析
9.3.1 对国家权益、国防安全的影响分析
分析项目用海与国家权益、国防安全之间的关系,论证项目用海是否有碍于国家权益、国防安全。若项目用海有碍于国家权益、国防安全,应当建议调整或取消。
9.3.2 对军事活动的影响分析
分析项目用海与军事活动之间的关系,论证项目用海是否有碍于军事活动的开展。在充分保障军事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下,合理协调二者的用海关系。若有碍于军事活动的开展,应当建议调整或取消。
10 项目用海合理性分析
10.1 选址合理性分析
10.1.1 选址区域的社会条件是否满足项目用海需求
根据项目用海的性质,分析选址区域的基础设施、区位条件等社会条件是否满足项目建设和营运的要求。例如,港口用海应从区位条件、交通状况、社会经济条件、腹地状况等对港口选址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10.1.2 选址区域的自然资源、环境条件是否满足项目用海要求
根据项目特点选取项目用海所在区域自然资源、环境等要素,论证项目用海选址的合理性。
养殖用海应当进行海域生态、环境、海水和沉积物质量、海洋水动力条件和初级生产力等适宜性分析。
交通运输用海、渔业基础设施用海应当着重论述水深、海底地形地貌及其动态变化、工程地质条件以及自然灾害等对项目用海的影响等;该选址分析可以直接引用与项目用海有关的港口规划、模型试验、可行性研究及评价结论。
工业用海应当进行工程地质条件适宜性分析、水动力条件适宜性分析;海底地形地貌及其动态变化对工业用海的适宜性分析;风、雨、雾以及其它海洋灾害、地质灾害对工业用海的影响以及适宜性分析;海水动力条件对污(废、温)水排放量和排放浓度的适宜性分析等。
旅游娱乐用海的适宜性分析应当充分考虑游客安全和舒适条件,分析论证项目所在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对旅游娱乐的适宜程度。
海底工程用海的适宜性分析应当根据具体海底工程特点,着重考虑海底工程的安全以及工程施工的难易程度等,对可能造成海底工程影响的灾害性地质条件应当重点进行分析。
排污倾倒用海的自然条件适宜性分析主要包括排污倾倒区水深条件、海洋水动力条件、水体交换能力、海洋纳污能力等。
填海造地用海应当从地形、地貌、岸滩冲淤变化态势、海洋水动力条件、泥沙输移方向、工程地质条件等方面对填海造地的适宜性进行分析。
特殊用海中的科研教学用海应当充分论证海洋自然环境是否适宜于科学试验和教学需要,周边海域是否存在有碍于观测、试验精度的障碍物等;自然保护区用海应当根据保护对象,分析论证拟建保护区区位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分析论证是否能够达到保护目标等。
10.1.3 选址是否与区域生态系统相适应
根据项目用海性质,分析项目选址是否有利于降低项目用海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0.1.4 选址是否与周边其他用海活动相适应
根据收集、调查、调研或数值模拟获取的数据和资料,从项目用海对相邻区域资源、环境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强度等入手,分析项目建设对周边产业的影响。同时还要结合项目用海区域附近的涉海开发活动,分析这些开发活动对建设项目是否存在干扰活动。
10.1.5 项目用海选址备选方案
1级论证要求根据项目具体情况,提供项目用海选址备选方案。
10.2 用海方式合理性分析
10.2.1 主要分析内容
a) 用海方式是否符合区域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
b) 用海方式是否与海域资源有效利用相适应;
c) 用海方式是否有利于保护和保全区域海洋生态系统;
d) 用海方式是否与周边其他用海活动相适应;
e) 开展不同用海方式的比较分析,1级论证提出用海方式的替代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
10.2.2 填海造地平面设计方案优化
填海造地用海应当开展平面设计方案的优化。
填海造地工程的平面设计,应当以贯彻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集约、节约使用海域空间资源、保护海洋生态和环境为目标,以占用岸线长度、新增岸线长度及曲折度、水流交换、环境容量及填海工程实施后的经济效益和景观效益等为评判指标,对填海工程选址、平面设计方案进行充分分析、论证和优化。
填海造地的平面设计应当在遵循保护自然岸线、延长人工岸线、提升景观效果等原则基础上,根据海岸自然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填海造地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平面设计要体现离岸、多区块和曲线的设计思路,核心是要由海岸向海延伸式填海逐步转变为人工岛式和多突堤式填海,由大面积整体式填海逐步转变为多区块组团式填海。主要方式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