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涵盖了现有和规划发展的所有重要枢纽港口、枢纽机场,铁路及公路主枢纽,与“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共同构成我国综合交通网络骨架。
3、综合交通枢纽的衔接。 综合交通网节点上的枢纽布局应综合考虑各条线路的顺畅连通,遵循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物换装“无缝衔接”的原则,统筹线路、场站以及信息传输等设施的有效衔接,充分体现客货流汇集、换乘/换装和疏散的承载性、顺畅性和兼容性。
━━铁路、公路、水运和民航客货枢纽,应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与城市空间布局相协调,并与城市交通体系有机衔接。
━━铁路、公路和机场客运枢纽,应建立与其吞吐能力相适应的旅客集散和中转系统,与城市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出租车、私人交通等各种交通方式合理接驳和换乘,实现交通一体化,对于特大型城市的客运枢纽,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应以快速公共交通或轨道交通为主。
━━大型铁路货运站应与公路、水运的货运设施有机衔接并建立运营管理上的协调机制,减少换装和倒运环节。
━━主要港口枢纽,其后方集疏运手段应以铁路、高速公路和管道为主,并要与铁路干线和高速公路网络相联系。具备条件的,应积极发展内河集疏运体系。
六、综合交通网发展重点
按照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的规划目标,根据综合交通网的运输方式构成,在网络中的功能、作用,以及承担的客货运输需求特征和通道走廊资源状况,按照突出重点、整合资源的原则,对构成通道的各种运输方式进行有效衔接和优化配置,确定2020年前综合交通网发展的阶段目标和重点。
(一) 近期发展目标
到2010年综合交通网的发展目标是:
──综合交通网络规模达到260万公里,其中铁路9万公里,公路230万公里(不含村道),内河航道12万公里,城市轨道交通1000公里,油气管道8万公里。民用机场总数达到192个,沿海港口深水泊位数1750个左右,吞吐能力达到45亿吨。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与建制村通公路。
──“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能力有较大提高,结构趋于合理,为形成完善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奠定基础。其中,高速公路骨架网达到5万公里,除拉萨外,高速公路可实现连接首都至所有省会城市;铁路客运专线建成7000公里;初步建成以民航、铁路客运专线和高速公路组成的区域间旅客快速运输系统;内河三级以上航道达到1万公里以上,油气骨干管道网初步形成。
──全国性综合交通节点城市的客货综合枢纽结点布局基本形成,其中,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的陆、空、海客货综合运输枢纽功能明显增强,衔接顺畅、转换高效的运输枢纽作用开始显现。
──初步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中东部地区的集装箱运输系统。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36亿标准箱。
──基本建成煤炭、石油和矿石运输系统。铁路煤炭运输系统能力18亿吨;港口原油和矿石20万吨级以上泊位接卸能力分别达到2.8亿吨和3.2亿吨。
(二)近期发展重点
1、综合运输大通道。2010年以前重点实施“五纵五横”综合运输通道中的重要路段,完成以提高通道能力为主的布局性建设,主要是加快铁路客运专线建设,以及重点线路扩能改造,尽早实现客货分运;高速公路网力争贯通“五射两纵七横”14条路(包括完成早期规划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八条西部干线和拥挤路段扩容改造);提高长江、珠江水系骨干航道通航等级;大力增加民航区域间干线航路容量。各个通道的发展序列和重点如下:
南北沿海运输大通道。优先发展水上运输,提升铁路运输水平,完善民航和公路运输方式,积极发展管道运输。水运形成完善的沿海煤炭、集装箱、大型矿石和油气运输系统以及相配套的铁路、公路和内河集疏运系统。重点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以及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矿石及油气运输中转枢纽,“北煤南运”中转装卸系统。铁路重点发展东北以及华东连接南部沿海的客运专线以及海南海口至三亚东环铁路,东北至长江三角洲地区铁路通道贯通,宁波至厦门铁路客运专线建成。高速公路实现全线贯通,加强拥挤路段扩容改造。根据运输需求,提高通道内省会城市和重要城市的机场吞吐能力。管道重点建设中俄油气管道、庆锦原油管道、甬台温成品油管道、东北天然气管网干线管道、闽粤成品油管道和日照-仪征原油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