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领军人才培养行动。
依托国家科技计划和人才计划,瞄准世界生物科技与产业的发展趋势,到2020年,力争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和相关管理领域培养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和学科骨干。到2020年,力争培养和造就领军人才300-500名、学科骨干3-5万名。
4. 产业人才培养行动。
按照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依托国家级产业园区建设,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建设和完善20-30个产业基础好、发展后劲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产业化示范园区,带动整个生物产业的发展。到2020年,力争培养和造就30万名生物产业人才。
5. 生物技术管理人才培养行动。
依托高级管理人才培训计划和培训基地,按照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规律,结合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的特点,到2020年,力争培养和造就3000-5000名生物技术高级管理人才。
四、政策措施
针对我国生物技术人才现状和未来需求,建立和落实人才发展的创新政策和保障措施,不断提高我国生物技术国际竞争力,推进我国生物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1. 实施促进生物技术人才创新的政策。
改革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人才管理体制机制,鼓励科技人才潜心研究,改进科技评价和奖励方式,完善以水平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建立以财政支持为主的科研机构综合绩效评价制度;完善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和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对由高层次创新人才领军的科研团队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健全科研单位分配激励机制,向关键科研岗位和优秀拔尖人才倾斜。
2. 实施支持生物技术人才创业的政策。
各级政府进一步完善加大吸引和支持生物技术人才创业的相关政策。制定土地使用优惠政策、设立创业启动资金等措施,支持高层次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加强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服务指导,提高创业成功率;继续加大对生物技术创业孵化器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创建创业服务网络,探索多种组织形式,为人才创业提供服务;制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向科技型企业流动的激励保障政策。
3. 实施生物技术人才在产学研各领域间流动的政策。
整合生物技术领域中教育、科技、产业领域的人才资源,加速人才流动,是提高人才素质、发挥人才作用的重要途径。通过制定专门政策,在生物技术领域建立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高层次人才的双向交流制度,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模式;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支持企业、科研机构与高等学校通过联合建立实验室或研发中心等多种形式,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依托重大人才计划以及重大科研、工程、产业攻关、国际科技合作等项目,在创新实践中集聚和培养一流人才。
4. 实施促进生物技术人才向边远地区流动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