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节粮型畜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

  五是草原退化严重,饲草供求缺口加大。目前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退化,中度和中度退化草原面积近23亿亩。2010年,我国草原超载30%,草原承载压力仍然较大。我国是世界上草原灾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十年来,平均每年鼠害面积约4000万公顷,虫害面积2000多万公顷,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随着节粮型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饲草料资源需求不断增加,供求缺口不断加大。2010年,我国进口苜蓿21.8万吨,进口大豆5480万吨,进口依存度达75%。饲用玉米用量已超过1.1亿吨,占国内玉米年产量的64%,玉米供应日趋紧张。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抓规模、提效益、促生产、保供给”的思路,加快转变节粮型畜牧业发展方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推进现代节粮型畜牧业发展。大力发展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促进奶业振兴发展;加大主产区支持力度,积极发展肉牛肉羊生产;加强市场引导,因地制宜发展绒毛羊、兔、鹅等优势特色畜禽生产。强化农牧结合,加强非粮饲料资源开发利用,鼓励和支持多种高效生态节粮养殖模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节粮环保,持续发展。加大牧草和秸秆等饲草料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大力发展节粮畜牧业,做到“节粮型畜牧业发展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广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方式,积极推进清洁生产,促进节粮型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2.市场导向,加大扶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基础作用,引导节粮型畜牧业和加工企业面向市场组织生产,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坚持多元投入,积极引导工商企业资本进入节粮型畜牧产业,增强发展活力。
  3.因地制宜,适度规模。综合考虑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消费市场等因素,推进优势产区生产基地建设,形成主导产业突出、区域整体推进的格局。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引导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增加市场供应能力,提高养殖效益。
  4.强化监管,保障质量。将保障节粮型畜产品质量作为提升节粮型畜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提高节粮型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检测机构和人员队伍,强化检测手段,为节粮型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三)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2011-2015年):奶类、牛羊兔鹅肉和羊毛羊绒产量实现持续增长,基础母畜存栏逐步恢复和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进一步提高,生鲜乳收购站实现规范化管理,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良种化水平不断提高,牧草、秸秆等非粮饲料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人工种草保留面积明显增加,综合节粮效果不断提高。
  具体任务:到2015年,奶类产量达到5000万吨,年递增5.9%;牛肉产量达到700万吨,年递增1.4%;羊肉产量达到440万吨,年递增2.0%;兔肉产量达到90万吨,年递增5.5%;羊毛产量达到43万吨;羊绒产量达到1.95万吨,年递增1.0%;鹅肉产量达到260万吨,年递增1.5%。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原累计保留面积达到4.5亿亩;秸秆处理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