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水源工程和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等项目建设,加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力度,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方新建一批灌区,努力扩大有效灌溉面积。继续增加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实现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基本覆盖农业大县。制定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多渠道筹集资金,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实施《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继续搞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开展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继续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加强田间工程、农技服务体系、良种科研繁育体系等建设。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仓储设施布局。实施好“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促进节水增粮增效。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资金,鼓励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还田秸秆、种植绿肥。今年在粮食主产区选择部分县(市)、乡(镇)和村,实施配方肥产业化,改进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
(五)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加大投入,扩大规模,创新机制,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深入推进高产创建。选择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县乡,大力开展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今年继续巩固50个县(市)、500个乡(镇)整建制创建试点,努力打造一批“吨半粮乡”和“吨粮县市”。在粮食优势产区选择5个产粮市(地),率先开展整市(地)高产创建试点,辐射带动更大面积的均衡增产。大力推进机制创新,推进高产创建示范片与龙头企业、种子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相结合,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大力推进高产创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做到高标准农田建到哪里,高产创建跟进到哪里,打造一批大基地,建设一批大粮仓。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项目。各地要积极筹措资金,整合资源力量,在集中连片的区域因地制宜推进整建制高产创建。
(六)大力推进科技指导服务。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大力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年内要做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扎实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为主题,重点推广防灾减灾、稳产增产重大实用技术。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实现全年1亿人次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培育500万职业农民和科技示范户的目标。完善专家联系指导制度,将去年受国务院表彰的200个产粮大县、300名种粮售粮大户作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的重点联系点,开展直接指导服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充分发挥科技型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优势,继续完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星火科技12396等科技服务模式。在春耕、“三夏”、“三秋”等关键农时季节,动员农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专家和基层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蹲点包片,搞好科技指导服务。认真组织重要农时机械化生产,开展跨区机耕、机播、机插和机收等作业,重点做好夏收小麦跨区机收、双季稻产区水稻机插和东北黄淮海玉米机收作业的组织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加强灌溉指导和节水灌溉技术服务。扩大农业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建立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加强“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和人工增雨(雪)防雹作业力度。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