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建立科学、完整、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健全项目准入制度。完善节能减排的投入机制和市场化机制,积极推广清洁发展机制(CDM)、合同能源管理(EMC)等市场化节能减排新机制。
3.积极倡导“两型”生活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实施绿色交通、绿色照明、绿色建筑等一批示范工程,培养公众绿色消费理念和习惯,鼓励公众更多选择节能产品,采取低碳出行方式。积极倡导企业绿色商务办公,建设“碳中和社区”。
(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1.维护生态安全。严格保护水源保护地、生态涵养区、森林保护区。维持湖泊、湿地、河流、山林等重点区域的生态系统健康,保护生物栖息地。倡导文化生态旅游,注重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实现保护性开发。
2.加强污染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坚持开发建设、绿化、生态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提高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三)集约节约利用土地
1.完善土地准入制度。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完善入园项目审核制度,建立项目准入指标体系,提高准入门槛。加强企业用地合同管理,明确企业用地建设规范与违约处置办法。
2.创新土地集约利用方式。鼓励发展孵化器、“加速器”、标准厂房等集约式开发建设模式。制定严格的企业用地和建筑物退出管理流程与实施办法。加大建成区土地资源挖潜力度,综合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土地资源向效益好、集约利用率高的企业流转。
七、全面推进开放创新与合作
积极搭建国际化发展平台,优化国际化发展环境,大力提升企业、中介机构的国际化发展水平,促进国际间、区域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全面推进东湖示范区的开放创新与合作。
(一)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
1.促进企业国际化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支持企业设立海外研发、销售与生产网络,开展对外投资,提高国际影响力。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商标国际注册和海外维权。支持有资质的企业承担国际工程项目。支持和引导企业开展国际认证活动。鼓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机构吸纳国外企业或组织,参加国际合作与交流。
2.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国际标准制定和应用推广,开展国际并购,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快发展激光、光通信、生物育种、生物质能、节能环保、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等产业集群,培育千亿规模的领军企业,抢占全球技术和产业主导权。
3.提高中介组织国际化水平。大力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中介机构建立海外分支机构,开展国际业务,加强与国际同类机构合作,提升国际化服务能力。
(二)搭建开放合作发展平台
1.搭建国际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市场信息平台,推动企业适应国际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运营等规则和模式。积极引进国际商务机构、商会协会、产业组织,搭建国际合作交流的桥梁和通道。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设立科研基地或联合实验室。鼓励跨国公司设立独立研发机构和研发总部。
2.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大力发展研发服务外包,积极推进跨国技术贸易。打造“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暨论坛、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等具有影响力的国际会展品牌。扩大与世界知名科技园区的合作与交流,与具有共同合作基础的国际科技园区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整合国际国内创新资源,重点围绕光电子、生物等领域,建设国际创新园。
3.优化国际商务环境。营造国内外企业和创业者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改善国际商务发展的软硬件条件,建设东湖综合保税区,加强与武汉新港、天河机场、铁路中心口岸等口岸业务联动,加快电子口岸实体平台的上线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