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策与发展委员会(新增,兼职为主,人数待定)
(1)研究制订《中国药典》的技术政策和发展方向;
(2)研究制订《中国药典》的国际交流合作发展战略;
(3)研究制订《中国药典》的科研政策并实施科研项目的管理;
(4)负责各专业委员会之间工作和政策的协调与统一;
(5)负责药品标准规范化的研究。
2.理化分析专业委员会(原附录专业委员会,17人)
(1)审订《中国药典》理化分析方法的制定和修订原则;
(2)审订《中国药典》理化分析方法的应用原则、仪器应用和限度要求;
(3)研究理化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指导相关科研工作的开展,审议科研项目成果,推荐采用成熟的科研成果;
(4)研究解决本专业在药品标准中的其他问题。
3.制剂专业委员会(15人)
(1)审订《中国药典》附录制剂通则的制定和修订原则;
(2)审订《中国药典》制剂的收载范围、分类与定义,制定共性要求及必要的检测项目;
(3)研究制剂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指导相关科研工作的开展,审议科研项目成果,推荐采用成熟的科研成果;
(4)研究解决本专业在药品标准中的其他问题。
4.名称与术语专业委员会(原药品名词专业委员会,5人)
(1)审订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命名原则;
(2)负责中国药品通用名称的命名;
(3)负责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国际非专利名称(INN)制定为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并及时通报WHO;
(4)负责《中国药典》有关医药学术语的统一规范。
5.生物检定专业委员会(9人)
(1)审订药品生物安全性检查项目的制订原则、限度标准及应用范围;
(2)审订有关生物安全性检查方法及指导原则;
(3)审订药品生物测定方法和生物检定的统计方法;
(4)研究生物检定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指导相关科研工作的开展,审议科研项目成果,并推荐采用成熟的科研成果;
(5)研究解决本专业在药品标准中的其他问题。
6.微生物专业委员会(7人)
(1)审订药品的原料、辅料及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标准、应用原则及范围;
(2)审订有关微生物污染、防腐剂效力和除菌工艺相关的检查方法及指导原则;
(3)研究微生物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指导相关科研工作的开展,审议科研项目成果,并推荐采用成熟的科研成果;
(4)研究解决本专业在药品标准中的其他问题。
7.药用辅料与药包材专业委员会(原药品包装材料和辅料专业委员会,5人)
(1)审订《中国药典》药用辅料与药包材的标准制定和修订原则;
(2)审订《中国药典》药用辅料与药包材的品种收载原则、范围、质控项目及方法;
(3)研究药用辅料与药包材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指导相关科研工作的开展,审议科研项目成果,推荐采用成熟的科研成果;
(4)研究解决本专业在药品标准中的其他问题。
8.标准物质专业委员会(新增,均为兼职)
(1)研究制订标准物质的相关技术指南和审评原则;
(2)负责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的审评;
(3)研究解决标准物质在药品标准中存在的问题;
(4)研究标准物质的发展趋势。
9.民族医药专业委员会(原民族药专业委员会,下设藏、蒙、维药工作组,共11人)
(1)研究制订民族药标准有关的技术规范和指导原则;
(2)审订《中国药典》民族药的品种收载原则、范围、质控项目及方法;
(3)审定民族药标准,并研究解决标准中“功能主治”表述的科学规范;
(4)研究民族医药发展,指导相关科研工作的开展,审议科研项目成果,并推荐采用成熟的科研成果;
(5)研究解决民族药标准中的其他问题。
10.中医专业委员会(25人)
(1)审订《中国药典》中成药的遴选原则和收载范围;
(2)审订和规范《中国药典》一部品种医学部分(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
(3)审订《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制剂卷和中药饮片卷;
(4)审查和规范中药药品标准的医学部分和药品说明书;
(5)研究解决本专业在药品标准中的其他问题。
11.中药材与饮片专业委员会(25人)
(1)审订中药材与饮片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指导原则;
(2)审订《中国药典》中药材与饮片的品种收载原则、范围、质控项目及方法;
(3)审定中药材与饮片的质量标准;
(4)研究中药材与饮片的发展趋势,指导相关科研工作的开展,审议科研项目成果,并推荐采用成熟的科研成果;
(5)研究解决中药材与饮片质量标准中的其他问题。
12.中成药专业委员会(29人)
(1)审订中成药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指导原则;
(2)审订《中国药典》中成药的品种收载原则、范围、质控项目及方法;
(3)审定中成药的质量标准;
(4)研究中成药的发展趋势,指导相关科研工作的开展,审议科研项目成果,并推荐采用成熟的科研成果;
(5)研究解决中成药质量标准中的其他问题。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