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的通知


  增殖渔业资源。统筹规划和合理确定适用于渔业资源增殖的水域滩涂,重点针对已经衰退的重要渔业资源品种和生态荒漠化严重水域,采取各种增殖方式,加大增殖力度,不断扩大增殖品种、数量和范围。合理布局增殖种苗生产基地,确保增殖种苗供应。制定国家和地方的沿海人工鱼礁和内陆水域人工鱼礁建设规划,科学确定人工鱼礁(巢)的建设布局、类型和数量,注重发挥人工鱼礁(巢)的规模生态效应。规范渔业资源增殖管理,大规模的增殖放流活动,要进行生态安全风险评估,大型人工鱼礁建设项目要进行可行性论证。

  实行负责任捕捞管理。根据捕捞量低于资源增长量的原则,确定渔业资源的总可捕捞量,逐步实行捕捞限额制度。继续完善捕捞许可证制度,严格执行捕捞许可管理有关规定。加强对渔船、渔具等主要捕捞生产要素的有效监管,强化和规范职务船员持证上岗制度,逐步实行捕捞从业人员资格准入,严格控制捕捞从业人员数量。

  引导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积极引导捕捞渔民向养殖业、水产加工流通业、休闲渔业及其它产业转移,实行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扶持政策。国家财政预算继续安排减船转产专项补助资金,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落实各项配套措施,确保减船工作顺利实施。对转产从事其他行业的捕捞渔民,财政、金融、税务等部门继续实行优惠政策。

  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加强水生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调查,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统筹规划,逐步建立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层次清晰、重点突出、面积适宜的各类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体系。建立水生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保护白鳍豚、中华鲟等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以及土著、特有鱼类资源的栖息地;建立水域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对珊瑚礁、海草床等进行重点保护。加强保护区管理能力建设,完善保护区管理设施,加强保护区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强化保护区内禁渔、巡航监督、跟踪监测及其他管理措施,促进保护区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实施濒危物种专项救护。建立救护快速反应体系,建设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或基地,增加应急救护专项经费,对误捕、受伤、搁浅、罚没的水生野生动物及时进行救治、暂养和放生。针对白鳍豚、白鲟、水獭等亟待拯救的濒危物种,制定重点保护计划,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实施专项救护行动。对栖息场所或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珍稀濒危物种,采取迁地保护措施。

  驯养繁殖濒危物种。对中华鲟、大鲵、海龟和淡水龟鳖类等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建设基因库、细胞库等,保存种质资源。建设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基地,进行驯养繁育核心技术攻关。建立水生野生动物人工放流制度,制订相关规划、技术规范和标准,对放流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价。

  管理濒危物种经营利用。调整和完善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植物名录。建立健全水生野生动植物经营利用管理制度,对捕捉、驯养繁殖、运输、经营利用、进出口等各环节进行规范管理,严厉打击非法经营利用水生野生动植物行为。根据国内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完善水生野生动植物进出口审批管理制度,严格规范水生野生动植物进出口贸易活动。加强水生野生动植物物种识别和产品鉴定工作,为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监管外来物种。加强水生动植物外来物种管理,完善生态安全风险评价制度和鉴定检疫控制体系,建立外来物种监控和预警机制,在重点地区和重点水域建设外来物种监控中心和监控点,防范和治理外来物种对水域生态造成的危害。

  (三)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

  1、现状

  我国畜禽等家养动物主要有猪、鸡、鸭、鹅、特禽、黄牛、水牛、牦牛、独龙牛、绵羊、山羊、马、驴、骆驼、兔、水貂、貉、蜂等20个物种,共计576个品种,其中地方品种为426个、培育品种有73个、引进品种有77个。

  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农业部两次组织全国家畜品种资源调查,编写出《祖国优良家畜品种》以及各种家畜的品种志,为我国畜禽遗传多样性保护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了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收集整理、品种遗传关系研究、活体和冷冻移地保护、保护和开发利用方案等方面工作。90年代末,开展了“畜禽种质资源收集、整理、评价、保存”项目,新发现了一批畜禽遗传资源,收集了畜禽种质资源动态变化信息,对绵、山羊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建立了畜禽遗传资源体细胞保存体系,收集了濒危畜禽动物资源入库长期保存。并且建立了畜禽遗传资源数据库,收录了282个品种的信息。2002年,建立了畜禽遗传资源网络信息系统,收集500余个畜禽品种的信息资料,初步实现了网络查询和共享。

  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品种单一化等因素,畜禽种质资源的状况堪忧。随着新畜禽品种的推广,过去数千年来驯化的许多传统品种被遗弃,大量珍贵的遗传资源也随之损失,如上海的荡脚牛、湖北的枣北大尾羊、河南的项城猪、江苏的九斤黄鸡等已经完全灭绝。1999年调查结果表明,严重濒危畜禽品种达37个。

  2、存在的主要问题

  畜禽品种资源收集尚存差距,基因鉴定工作停留于表面。由于我国农业系统复杂,品种资源收集工作量大,对部分地区的畜禽种质资源未能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致使一些品种资源未能编目并得到有效保护。对于现有畜禽品种资源的种质鉴定评价,尽管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积累了一些鉴定数据,但基因的传递和变异规律仍需深入研究。

  科学技术手段落后,研究力量薄弱。我国在基础研究,创新研究方面成果较少,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相应专业人才缺乏、试验手段落后和技术开发力量薄弱,尚未形成完整健全的研究工作体系。

  投入不足,设施与手段落后。由于我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保护体系不健全,保护措施不配套,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国家重点保护的78个畜禽品种中,有14个品种还没有保种场,近一半以上的保种场经营困难,开展保种选育工作难度很大,部分畜禽品种的优良性状严重退化或丧失。

  缺乏创新机制。我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组织形式单一,多数资源保护场处于被动保种,对畜禽品种的培育和优良遗传基因的开发利用不够,科研工作滞后,造成多数品种保护和利用脱节。大部分地方品种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保种场经济效益差。

  新驯化动物缺乏规范管理。近年来,为开发野生动物的经济用途,各地新驯养了一些食用动物、毛皮动物、药用动物等种类,如果子狸、紫貂等,对这些驯养动物的资源情况缺乏系统的调查。另一方面,宠物的家庭饲养越来越普遍,种类也越来越多,目前对宠物类动物资源现状缺少了解。此外,对驯养动物和宠物动物传染性疾病的防治还不够重视,许多疾病的传染机理尚不清楚。

  3、主要目标与任务

  近期目标与任务(2006~2010年):开展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用2-3年的时间基本查清我国现有畜禽品种(类群)的数量、分布、特性及开发利用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出版国家畜禽品种志书,逐步建立、完善畜禽遗传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网;加强畜禽品种保种场、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对濒危资源实施抢救性保护,对国家级、省级保护品种实施重点保护,国家级保护品种有效保护率要达到100%,对于实施抢救性保护的濒危品种,确保登记品种不再消失;继续加强国家家畜基因库(北京)、家禽基因库(江苏)和水禽基因库(福建)建设,增强保种能力,建立畜禽遗传资源细胞库,开展多种形式保护研究;采取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加快新品种培育和推广的步伐,每年培育出3-5个畜禽新品种(配套系)。

  中期目标与任务(2011~2015年):根据资源调查结果,建立相应的原产地保护设施或异地保存设施。开展畜禽遗传资源库建设,完善畜禽遗传资源收集、评价及保存技术体系,实现畜禽遗传资源长期、妥善保存;鉴定和筛选一批优异畜禽种质基因,建立畜禽“优异基因核心库”,实现畜禽遗传资源的创新和有效利用。

  远期目标与任务(2016~2020年):跟踪世界畜禽遗传资源研究的动向,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逐步实现由重点收集、监测到深入评价和利用的转变,进而有针对性地、快速地、连续不断地为生产、育种和其它科研提供一批名、特、优资源及创新材料。研究出学术水平较高、实用价值较大的成果,在优势专业和新型技术等若干领域缩短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增强我国动物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4、保护与利用措施

  继续进行国内外种质资源的考察和收集。至2010年,基本完成对已知畜禽和特种经济动物种质资源的收集入库。考察收集国外新品种和有用品种,在确保国家珍稀资源不流失的前提下,加强国际畜禽种质交换,着重引进利用价值高的品种资源,收集多样性丰富的种质资源和有益基因,并加强检疫研究和完善检疫基地。

  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存体系建设。在原有畜禽种质资源就地保护场的基础上,2020年前,增加30-50个畜禽原生境保护场,保护濒危受威胁的畜禽种质资源,同时完善已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和保护区建设,使更多的地方畜禽优良品种得到保护;继续加强国家家畜基因库、家禽基因库和水禽基因库的建设,建立畜禽遗传资源细胞库和DNA库。

  建立畜禽遗传资源评价体系和畜禽“优异基因核心库”。采用先进技术,研究我国畜禽动物及其近缘野生种的起源、进化和分类。建立畜禽遗传资源的生产性状、品质性状、抗逆性和形态学评价体系,研究制定畜禽遗传资源评价国家或行业标准,对畜禽遗传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