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共享技术平台,进行惠益分享试点。在鉴定评价和功能基因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快速、简便、高效的信息和实物共享技术平台,择优向作物育种、农业生产和其他研究机构提供优异种质,充分发挥优异作物种质资源的生产潜力。同时进行农作物种质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的研究和试点,对引进和引出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规范管理。
(五)林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1、现状
我国林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居北半球地区森林资源的首位,拥有187个木本科(含17科藤本),1200多个木本属,分别占总科数的54.5%和总属数的38%以上;有9000多种木本植物,约占全国所有植物种数的30%,包括乔木3000多种,灌木6000多种,其中珙桐、鹅掌楸、香果树、连香树、水青冈等是我国古老类群的特有珍稀树种,银杏、银杉、水杉、金钱松、白豆杉等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孑遗木本植物。
由于人类长期的干扰活动,诸如毁林、过度采伐和非木林产品的开发利用、外来入侵种、林业病虫害、大气污染、气候变化,以及各种灾害的破坏,林木植物资源和遗传多样性丧失非常严峻。目前,我国有17%树种面临濒危。
1991年,我国开始全国性林木遗传资源收集与保存,开展了系统的种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近10年时间内,建成了各具特色的10个林木种质资源(活体)保存库,地跨我国寒温带、温带、亚热带、南亚热带、北热带的林木种质资源库已初具规模,保存了主要树种的大群体、种源(林分)、家系、优树、无性系等,保存乔灌木树种、花卉等76个主要物种种质资源1.5万份。全国林木良种繁育基地保存育种材料种质3.5万余份,初步建立了林木种质资源库的技术体系。
2、存在的主要问题
林木植物资源不清。许多林木植物资源的本底及遗传变异情况不清,严重制约了林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由于缺少有效的监测体系以跟踪监测和评价林木植物资源的动态变化状况与发展趋势,导致决策与管理的科学依据不足。
资源流失严重。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型公司或科研单位大量收集我国林木植物资源,并通过生物技术,加强对生物遗传资源的控制和专利垄断。在过去一、二百年间,我国大量树种资源流失国外。总体上看,物种及其基因资源丢失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黄河中上游地段的灌木基因资源和南方热带雨林的基因资源丢失最为严重。
管理制度薄弱。我国尚未建立系统的林木植物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法规,现行法规的相关内容也不具体。此外,林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的机构、人员、资金、基础设施、科技支撑能力等投入不足。林木植物资源的管理体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3、主要目标与任务
近期目标与任务(2006-2010年):基本完成全国林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特别是搞清我国特有的约1100种林木和西部地区约200种藤本植物以及灌木树种的分布和资源状况,并在资源编目基础上建立国家林木植物种质保存库;对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林木、珍稀物种和有利用价值的野生植物开展遗传多样性分析,评估其濒危程度,进而确定林木植物的优先保护名录;开发驯化当地野生树种;开发经济树种;启动红豆杉等重点野生树种和苏铁等观赏植物为主的拯救保护项目;建立一批保护珍稀濒危林木种质资源的自然保护区和树木园。
中期目标与任务(2011-2015年):建立完善林木植物资源监测、预警与决策管理系统,对全国林木植物资源的动态变化和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即时更新物种资源数据库;逐步建立林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技术标准体系,实现资源管理数据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制定并实施100个特有树种和重点经济林木植物的保护与利用计划;在重点林业省份或林区建立5-10个各有特色的林木植物资源保存库。
远期目标与任务(2016-2020年):基本完成全国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完成大部分已收集林木种质资源的性状鉴定和基因筛选,获得一批优质基因用于林木良种培育,建立林木植物基因库;建成完备的林木植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体系,完善林木植物物种资源自然保护区网络。
4、保护与利用措施
开展资源本底调查。组织全国林木植物资源调查,应用高新技术,建立林木植物资源调查、动态监测平台和先进的资源监测技术体系。2006年至2010年期间,初步摸清林木植物种类、数量、分布、濒危状况、保护状况和利用情况。同时建立我国林木植物资源动态数据库,并定期更新数据。
实施林木植物保护工程。制定我国林木植物保护名录,并对自然保护区外分布的重点保护林木植物资源适当建立自然保护区或保护点;建立国家树木园/植物园网络、乡土植物引种驯化园网络、林木种质资源保存林网络。在2015年前,分别在不同地理气候区建立20-30个树木园/植物园或引种驯化园,引种保存当地的珍稀濒危林木植物,进行栽培繁殖与利用研究和病虫害防治研究,研究更新繁殖技术方法,建立一批珍稀濒危树种培育基地,并扩大其种群规模,实现其回归野化。
加强林木种质保存设施建设。2006-2010年,建立国家林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库(包括活体保存基因保存林、种子保存库、离体组织保存库等)和相应的种质保存圃,同时开始规划建立有特色的地区性林木植物资源保存设施,2011-2015年,在全国建立七个地区性林木植物物种资源保护中心。建立银杏、杉木等500-800个我国特有属、种林木植物的专属、种及品种资源的保护体系。建立一批珍稀树种(以用材树种为主)资源库。到2020年,基本建立我国全部特有属、种的专属、种及品种资源的保护体系。
建立林木植物资源信息系统。到201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林木植物资源信息系统。利用高新技术建立珍稀濒危林木植物的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编制林木植物物种多样性分布图,确定我国林木植物资源保护区划。建立基于网络的林木植物资源利用信息平台,收集、处理、分析、决策和传播林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信息,全面实现林木植物资源信息社会化共享,促进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加强林木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到2015年,对种质资源库保存的林木种质资源进行系统的性状鉴定和基因发掘,确定重要林木资源的核心种质,开发优良的基因用于林木品种改良。按照不同用途和类别,对林木植物资源进行系统的评估和化学成分测试,挖掘其资源价值,筛选出新的经济用途。对有重大用途价值的物种,采用扦插、组培、体细胞胚胎发生、细胞培养等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建立规模化快速繁殖体系,加速产业化利用。
(六)观赏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1、现状
我国具有悠久的观赏植物栽培与应用的历史,是世界观赏植物文化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观赏植物资源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估计我国原产的观赏植物种类达7000种。在我国原产的观赏植物中,有很多是我国特产的优良种类,如全世界200种蔷薇中,我国原产82种;全世界900余种杜鹃花中我国原产的有530种,占60%。现代杜鹃的几千个品种,其主要种源均来自我国;我国还是百合种质资源的分布中心,种质资源占全世界一半以上。我国的牡丹、丁香、翠菊、海棠、栒子、乌头等很多种野生花卉对世界花卉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大量商品花卉和园林植物的品种资源。据估计,这类品种大约有2000个左右,主要是香石竹类、唐菖蒲类、郁金香类、菊花类、南洋杉类、樱花类、现代月季等。我国目前商品花卉生产中90%左右的品种是从国外引进的。
我国目前对野生花卉资源仍以直接利用为主,由于过度采挖,野生植物资源总量下降,许多花卉植物种群减少,趋于濒危。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一些具有特殊经济价值的野生花卉成为国内外商业公司争相采挖的对象,如兰花、苏铁等,导致一些花卉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消失。
2、存在的主要问题
资源本底不清。已有记载的我国原产花卉及观赏植物达1600种,但普遍认为实际野生花卉及观赏植物远多于此数,但由于缺少定义和评价标准,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名录。
重要花卉资源破坏严重。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花卉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我国兰花在所有产区均受到毁灭性破坏,以四川、云南和贵州等省最为突出。
原产花卉利用率低。我国野生花卉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极低。我国可供利用的野生花卉资源有数千种之多,而目前真正得到开发利用的种类有限,不足总数的5%,一些珍贵的野生花卉品种还未开发利用。
国产花卉产业化水平低。我国野生花卉应用开发研究工作滞后,在野生花卉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新品种选育、规模化生产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未能解决人工繁育和产业化技术。由于直接采挖利用野生植株,致使野生花卉资源大量消耗。特别是珍稀濒危的野生花卉往往分布区狭窄,种群自我更新繁育能力不强,长期采挖势必造成这些资源面临濒危状态。
3、主要目标与任务
近期目标与任务(2006-2010年):组织开展野生花卉资源调查,完成对重点地区如西南地区的花卉资源调查,完成100种重要原产花卉资源的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对野生花卉资源进行整理、编目,编制重点保护花卉植物名录和受威胁花卉植物名录。加强对现有栽培花卉品种资源的鉴定、整理和编目。开展对我国特产野生花卉繁育技术研究,为野生花卉产业化做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