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的通知


  2、存在的主要问题

  资源本底不清,监测体系落后。许多竹、藤类物种资源的本底及遗传变异不清。我国竹、藤类资源调查、监测一直采用人工调查手段,周期长、效率低、精度差、实时性弱,缺少有效的跟踪监测体系来监测和评价竹、藤类植物资源的动态变化与发展趋势,影响和限制了我国天然竹、藤类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保护不力。我国竹、藤植物保护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工作区域性明显,任务量大,周期性长,研究与管理缺少连续的支持。一些竹种、藤种园和收集圃遭到破坏。

  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资源共享不充分,资源评价工作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我国可供利用的竹藤类物种资源有几百种之多,而目前得到开发利用种类有限,不足总数的5%。

  3、主要目标与任务

  近期目标与任务(2006-2010年):调查我国竹藤类物种资源本底,并进行编目,建立数据库。明确需要特别关注的处于濒危和受威胁状态的竹藤类物种,对其濒危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建立珍稀濒危竹藤类植物自然保护区,实行优先保护。

  中期目标与任务(2011-2015年):在摸清本底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全国竹类、棕榈藤类植物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信息系统。收集、保存毛竹、早竹、麻竹、篌竹、巴山木竹、巨龙竹等主要竹种种质资源,建立完善的竹种质资源移地保存圃。

  远期目标与任务(2016-2020年):建立竹、藤类植物的种质资源保存库。通过人工繁育和扩大种群,使珍稀濒危竹藤种类回归自然。在种质资源收集的基础上,进行性状鉴定、评价和种质筛选研究,对具有经济价值的竹、藤类物种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4、保护与利用措施

  加强竹、藤类物种资源及竹、藤林环境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竹、藤林环境中生活着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微生物及非竹类植物,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竹林或藤林生态系统。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竹林和藤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的措施。采取就地保护措施,重点保护箭竹属、玉山竹属、筇竹属、寒竹属、巴山木竹属等5属的近20种竹类植物,以及一些具有潜在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的竹、藤种质资源。

  对于适应性差和对环境、气候等生态条件要求严格的竹藤种类进行迁地保护。拟分别在国际竹藤网络中心黄山基地、广西大青山、在福建漳州华安竹植物园和海南省三亚市建立主要竹藤种质保存圃。

  加强竹、藤物种资源清查。建立竹藤资源调查、动态监测平台和先进的资源监测技术体系,掌握现有竹藤资源现状及其消长变化规律。通过对全国的资源调查,物种鉴定,实现竹藤资源信息共享,促进竹藤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加强竹藤类物种资源开发利用基础研究。筛选重要的核心竹藤类种质,开发优良的基因用于品种改良。按照不同用途和类别,对竹藤类植物资源进行系统的评估和化学成分测试,挖掘其资源价值,筛选出新的经济用途。对有重大用途价值的物种,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建立规模化快速繁殖体系,促进其可持续的高附加值产业化利用。

  (九)其他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1、现状

  其他野生植物资源是指除农业野生植物、林木野生树种、野生观赏植物、野生药用植物、野生竹藤类植物以外的其他野生植物资源。

  据《中国植物志》(1959-2004)统计,全国共有维管植物约31000种,约占全世界的10%。植物总数列全球第三。我国的植物资源有种类繁多、地域性显著、特有性突出、用途广泛、可替代性强、种质资源丰富等特点,在世界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据估算,在全国3万余种高等植物中,约有近半数种类在不同地区被人们所利用。其中已开发利用的重要野生经济植物有3000多种,目前还在陆续开发植物的新用途。事实证明野生植物资源及其悠久的利用历史是我国宝贵的生物学遗产,野生植物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可满足未来农业和生物药业研发日益增长的需求。

  其他野生植物资源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植被破坏、生境破碎、对生物物种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以及外来种入侵和环境污染等。《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一卷,2004)列出的受威胁生物物种比例达15%,其中裸子植物、兰科植物等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类群的受威胁比例高达40%以上。

  为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各级政府先后建立了1000多个以野生植物物种资源为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区,75%左右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得到了保护。建有140多个植物园,移地收集保存的植物物种总数达10000多种,约占我国植物区系成分的65%。各植物园还根据自己的优势,建立了135个各具特色的专类植物园。

  2、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法律法规与管理机构不健全。目前我国尚无一部专门的野生植物保护法律,已颁布的《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操作性不强,并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管理机构不健全,力量薄弱,全国1/3的省市没有设立专门的野生植物管理机构。

  保护意识薄弱。普通公众乃至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野生植物的保护意识仍然淡薄,滥采滥挖国家保护的野生植物现象还十分严重。

  本底和保护现状不清。野生植物物种资源编目尚未完成,保护现况仍然不清楚。现有的全国及各地区植物志的编写主要是基于20世纪70-80年代以前积累的标本资料,未能真实反映最近20多年来野生植物分布的现况,尤其是近年来经济植物的消长情况以及濒危植物面临的实际状况尚不清楚。

  缺乏全国野生植物资源网络信息系统。许多资源研究单位还没有认识到网络信息的价值,缺乏信息共享意识。目前,大量植物资源信息分散在各有关科研机构,因各机构信息管理技术手段不一,许多资料可比性和可利用性差。

  3、主要目标与任务

  近期目标与任务(2006-2010年):完成全国野生植物资源编目,重点是除了农作物野生近缘种、林木、花卉和药用植物资源以外的其他各类野生资源植物;对野生植物资源重点分布地区和经济植物重要地区及重点类群开展有重点的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对全国自然保护区和植物园保护的植物资源进行本底编目,了解其保护状况和野生植物受威胁现状,初步建立全国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信息系统。

  中期目标与任务(2011-2015年):在资源调查和编目的基础上,编制全国植物红皮书,明确生物物种保护的优先等级,深入研究珍稀濒危植物的濒危状况和原因;规划新的珍稀濒危植物自然保护区,加强相关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建立资源档案;加强野生植物移地保护设施建设,完善植物园建设和管理,建立2-3个综合性大型植物园;深入研究珍稀濒危植物的濒危状况和濒危原因。

  远期目标与任务(2016-2020年):建立和完善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监测体系,包括对开发利用和贸易的动态监督;通过人工繁育和扩大种群,使大量珍稀濒危植物回归自然。在资源常规调查和保护的同时,加强重点目标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完成对野生植物资源潜在利用价值的鉴定,开发一批野生植物的医药价值和其它价值。完成国家野生植物战略资源储备库的建设。

  4、保护与利用措施

  加强保护区建设,新建一批保护特有植物资源和重要物种的保护区。在天山地区建立中亚特有属沟子荠、天山特有属疆堇天山紫草等物种的保护区和保护点,在准噶尔地区新建保护梭梭等荒漠植物的保护区;在青海可可西里地区新建保护昼笔菊、藏木蓼、蚤草和骆驼蓬等的保护区或保护点;在山东青岛附近岛屿新建耐冬山茶保护区;在华北平原和山地新建特有属蚂蚱腿子和独根草的保护区;在四川甘孜阿坝地区新建劈碱草保护区等等。

  调查全国野生植物资源本底。以重点调查和普查相结合方式,调查全国各地野生植物物种及遗传资源本底,进行编目,了解其分布和保护状况以及野生植物受威胁现状。至2015年,重点调查野生植物分布关键地区,如西南石灰岩地区、武陵山地区、浙闽赣交界山区、青藏高原地区及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普查重点是各类经济植物的野生资源储量、利用方式、过去几年的市场行情及资源消长量。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全国野生植物资源综合状况进行评估。分别提出可充分利用物种资源、保护性利用物种资源和限制性利用物种资源的名单和目录。

  建立和完善国家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和植物园体系。到2015年,建立并完善我国野生植物移地保护的网络体系,增建5-6个国家级野生植物移地保护植物园和50-80个地区和城市植物园。建立一批专业类型植物园(圃)和种质繁殖基地:加强植物园体系建设,统一规划全国植物园的引种栽培计划,提升植物园迁地保育的科学研究水平。

  开发和应用陆生野生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新技术。到2015年,一方面对现有的成熟技术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总结,制定野生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指南;另一方面,根据需要制定新开发可利用植物资源名单并提供相应的可持续利用技术。鼓励开发驯化、栽培野生植物的新技术,鼓励对有潜在利用价值的野生植物开展核心化学成分分析,鼓励开发我国特有资源的自主创新技术活动。开展重要经济植物和珍稀濒危物种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开发生物能源技术。

  (十)微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1、现状

  我国生态类型具有多样性和代表性,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和特有类型。目前,我国真核微生物已知物种数约9000种,仅占我国估计物种数的4%,占全世界已知种数的11%,其中可人工培养的种数约800-1000种。在我国已查明的真核微生物中,我国特有种超过2000种。由于我国原核微生物资源缺少全面调查研究,尚无法估计已发现的物种数量。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