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杂粮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重点研究专用型功能杂粮品种选育与生产加工技术开发:
--高产、优质杂粮新品种选育。主要包括开展适宜产品加工的粮用和菜用豌豆新品种选育;开展杂交谷新品种选育,重点提高杂交改良谷子的品质和效益;开展莜麦名优地方品种提纯复壮和新品种选育工作。
--杂粮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主要开展谷子、豌豆、红小豆、莜麦等杂粮作物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无公害防治病虫害技术研究,水肥运筹技术研究,制订标准化的栽培技术规程。
--杂粮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研究与示范。开展杂粮功能因子研究与功能食品开发;开展甜豌豆速冻技术研究,开发豌豆休闲食品、豌豆饮料、豌豆挂面等新产品。
(2)示范基地建设
主要建设四大科技示范基地:一是建立张杂系列、冀谷系列等优质丰产谷子产业示范基地;二是建立豌豆、绿豆、红小豆产业示范基地;三是建立豌豆加工示范基地;四是在小杂粮集中的区域,建立小杂粮批发市场,带动小杂粮生产发展。
(3)发展目标
到2012年,选育和引进谷子、红小豆、绿豆、苦荞麦等新品种20个;育成谷子、豌豆高产优质新品种5个;谷子示范面积0.4万公顷(6万亩),豌豆示范面积666.7公顷(1万亩),红小豆示范面积666.7公顷(1万亩);建成谷子、豌豆、红小豆、绿豆加工企业10家,带动3.33万公顷(50万亩)优质杂粮的发展;整个杂粮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带动80万户农民脱贫致富。
到2015年,谷子示范0.667万公顷(10万亩),面积增加0.267万公顷(4万亩);豌豆示范0.2公顷(3万亩),面积增加0.133万公顷(2万亩);红小豆示范0.2公顷(3万亩),面积增加0.133万公顷(2万亩);建成谷子、豌豆、红小豆、绿豆加工企业20家,带动6.67万公顷(100万亩)优质杂粮的发展;整个杂粮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带动100万户农民脱贫致富。
(4)实施地点
谷子示范基地选择在张家口的蔚县和赤城县、唐山的迁安市;豌豆示范基地选择在秦皇岛的昌黎县;绿豆示范基地选择在秦皇岛的青龙自治县、张家口的阳原县。
(三)新兴特色产业
燕山地区幅员辽阔,海拔高度从0至1600米,自然资源相当丰富,尤其是野生植物种类繁多。依托燕山广阔的区域、丰富的资源,利用现代科技,依靠企业等社会力量,培育一些新兴产业,既是把山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山区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
17. 生态旅游产业
生态旅游是近年来新兴的旅游项目,并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燕山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拥有驰名中外的历史古迹和名胜风景旅游景点,近些年还新开发了一批与生态旅游相关的区域,诸如赤城的温泉、怀来鸡鸣驿城和万米峡谷漂流、蔚县的“小五台”、万全的“小二台”、涿鹿黄羊山森林公园、丰宁的坝上牧场、滦平的金山岭长城、兴隆的雾灵山、迁西的明长城、青龙的祖山、遵化的古银杏园等。围绕现有的旅游景点与城市近郊,发展生态旅游,对于满足人们观光休闲的需要,拓展农业新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生态旅游还比较薄弱,尤其是与附近的北京地区相比,存在起步较晚、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组织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具体表现为精品生态旅游线路产品单一,与旅游线路配套的采摘园区少而分散,产品档次较低、效益不佳,品牌效应不突出。
(1)研究内容
针对燕山地区生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重点开展燕山生态旅游资源调查与旅游精品线路开发及示范:
--燕山地区生态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面向秦皇岛、承德、张家口、唐山四个市的山区县,对已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正在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以及潜在的生态旅游资源展开调查,摸清资源底数,为下一步的规划和建设奠定基础。
--燕山地区生态旅游精品线路设计规划与产业布局。在现有的古迹、名胜旅游产业规划的基础上,依托已有的旅游资源,以旅游农业、旅游林业、旅游养殖业、旅游服务业建设为重点,结合文化旅游,合理选择生态旅游项目,规划出若干条燕山生态旅游精品路线。
--生态旅游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在精品线路沿线,选择一批位置优、基础好的果园、种植园、林场、养殖场、山场,培育和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农家院,建立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旅游采摘基地、观光基地、民俗文化村等,使生态旅游线路形成多样性的串珠式格局。
--生态旅游服务与产品开发。加强乡村旅游中农家院标准化及其他服务设施的规范化建设,提升生态旅游服务水平;在不同的生态旅游区,结合当地的人文底蕴,研制与生态旅游有关的旅游产品,并提出适宜的生产及营销方式。
--生态旅游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充分整合燕山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建立具有燕山特色的生态旅游精品路线咨询服务系统,包括多媒体自动查询系统、生态旅游网站、采摘园的标示引导和解说系统等,为方便旅客、扩大知名度、提高生态旅游的服务水平提供技术保障。
(2)示范基地建设
依托已有的旅游精品线路,通过对生态资源和农业资源较好、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旅游线路进行筛选和组合,抓好四大示范基地建设。
一是沿海生态旅游示范带:以秦皇岛现有海岸线老龙头、北戴河、南戴河、黄金海岸等沿海旅游景点为依托,重点抓好山海关大樱桃、北戴河集发生态观光、昌黎葡萄、卢龙果树场等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建设。
二是长城生态旅游示范带:以山海关、抚宁板厂峪、迁西明长城、遵化清东陵、兴隆古北口、滦平金山岭、张家口大境门等沿长城的旅游景点为依托,重点抓好青龙祖山自然保护区、抚宁苹果、迁西板栗、遵化古银杏、兴隆山楂、雾灵山森林公园、怀来葡萄等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建设。
三是沿坝生态旅游示范带:以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丰宁草原、赤城温泉、崇礼滑雪场等沿坝旅游景点为依托,重点发展围场错季菜、丰宁民俗度假村、赤城珍稀动物观光园、隆化生态农业观光园、崇礼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基地建设。
四是城郊生态旅游示范区:以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等旅游景点为依托,重点抓好城郊型果品采摘、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建设。
(3)发展目标
到2012年,完成燕山地区生态旅游资源调查工作,完成燕山地区生态旅游精品线路的规划工作;在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沿途完成新建或改建20~30个具有较高水准的生态观光采摘基地,开发10~20个旅游新产品;示范采摘园收入0.3亿元。
到2015年,开发生态旅游咨询服务系统,提升生态旅游产业管理能力和水平,使燕山地区的生态旅游建设成为国内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旅游优势地区;示范采摘园收入0.6亿元。
(4)实施地点
生态旅游示范基地设在燕山地区4个市的相关山区,包括秦皇岛市、唐山市(北部)、承德市、张家口市(北部)。
18. 矿区生态恢复与尾矿资源利用产业
燕山山脉是我省丰富的矿藏宝库,2007年燕山地区各县(市)铁矿开采量达14868.3万吨,钼矿500万吨,黄金矿25.54万吨。矿产资源开采利用在燕山山区经济发展、居民就业和脱贫致富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重开采、轻环境的问题,遗留的大量尾矿、固液体废料,造成了影响植被、污染环境、损坏耕地和潜在的地质灾害等严重问题。因此,对燕山地区的采矿区进行全方位的生态恢复,培植以农林牧为主体的产业,对于改善山区生态环境、实现矿产资源持续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研究内容
针对矿区开采后产生的严重生态问题,重点开展尾矿区生态恢复及资源循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与技术开发:
--尾矿复垦技术研究与示范。主要开展综合利用各学科新技术对采矿破坏耕地恢复的研究,提高土壤肥力和耕作性。
--尾矿综合利用技术开发研究与示范。主要开展尾矿的再提取技术研究,提高伴生矿物的利用效率和效果。
--矿区生态恢复技术开发与示范。主要通过综合利用工程加固和植物覆盖技术的研究,固定矿区的尾矿,恢复矿区生态系统的生长能力。
(2)示范基地建设
通过科技开发,重点建设好三大科技示范基地。一是矿区生态恢复示范基地:通过引种耐旱适生乔灌草等植物对破坏山体进行覆盖;二是矿区耕地恢复示范基地:利用客土覆盖、培肥地力、接种菌根等技术对采矿废弃物、废弃耕地进行改良,恢复土地的生产能力;三是产业化经营示范基地:因地制宜发展农林果牧渔等产业,通过培育、扶持龙头企业或公司,提高生态恢复区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发展目标
到2012年,在燕山地区建立矿区生态恢复示范基地0.5万公顷(7.5万亩),覆盖尾矿500公顷(7500亩),恢复耕地面积100公顷(1500亩),完成造林面积1000公顷(15000亩),初步在采区建立以果树、林业、牧业为龙头的企业,实现年产值2000万元。
到2015年,在继续对矿区生态恢复的基础上,建立500公顷(7500亩)的矿区果树生产示范基地,500公顷(7500亩)道地药材种植基地,50公顷(750亩)水面林蛙、淡水鱼养殖基地,实现年产值4200万元。通过恢复耕地、发展产业、增加收入的科技示范样板,带动周边的农民参与当地的环境建设,实现经济和生态的良性循环。
(4)实施地点
在遵化市、迁安市、青龙自治县、丰宁自治县等县(市)的较大矿区,建立示范基地。
19. 生物质能源产业
当今人类日益面临着粮食和能源问题的严峻挑战。据预测,到2015年全球总能源消费的40%将来自生物质能源,因而开发木本生物质液体燃料将成为能源发展的重要领域。燕山地区木本生物质能源资源丰富,可用于生物质固体、液体燃料开发的树木有10多种,且有大量的荒山荒地适宜发展木本植物,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但目前还存在着制约燕山山区木本生物质燃料林和沼气工程发展的诸多问题,如缺乏主要木本生物质能源的资源系统调查、评价和规划工作;能源树种良种化水平低下;能源树种集约栽培技术基础薄弱;农业废弃物等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有待提高;缺乏促进生物质能源林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龙头企业的带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