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对2008年度教育工作进行综合督导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三、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督导评估要点及要求     │ 分值 │              计分办法               │
├────┼────┼────────────────────┼────┼────────────────────────────────┤
│A1   │  B1  │1.决策及措施              │40   │1.决策及措施(40分)                      │
│组织领导│ 教育决 │市、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落实教育优先发展│    │市、县政府均制定了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加快职业教育改革 │
│140分  │ 策  │的战略地位,制定区域推进素质教育、加快职│    │与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 │
│    │ 70分 │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促进义务教育│    │规划(简称“四项”),四项达到要求,每项计3分,否则相应各计0分 │
│    │    │均衡发展规划、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并│    │,全市得分=市级得分+所辖县得分之和÷所辖县数。有具体年度工作实 │
│    │    │有具体的年度工作实施计划,认真组织实施,│    │施计划,认真组织实施,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成 │
│    │    │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促│    │效明显,依据情况按16、12、10分三档计分。            │
│    │    │进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均衡发展,成效明显│    │                                │
│    │    │。                   │    │                                │
│    │    ├────────────────────┼────┼────────────────────────────────┤
│    │    │2.建立完善教育督导制度         │30   │2.建立完善教育督导制度(30分)                 │
│    │    │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教育督导条例》,建立│    │①督导机构、队伍(15分)。市、县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健全,督导人员 │
│    │    │完善教育督导机构,配备适应需要的督学及督│    │满足需要,并保证督导室有必要的办公条件(简称“三个方面”),三 │
│    │    │导人员,并提供督导工作条件保障。市级建立│    │个方面,市级分别按2-1,4-1,2-1分计分;各县分别按2-0,3-1,2-1 │
│    │    │实施了对县级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    │分计分,县无独立设置的政府教育督导机构,三方面均计0分。全市得  │
│    │    │业学校督导评估制度,督学责任区制度及督导│    │分=市级得分+所辖县得分之和÷所辖县数。             │
│    │    │评估结果公示、反馈、公报和督导整改等项制│    │②督导制度(15分)。市级建立实施了对县级政府、中小学、幼儿园、 │
│    │    │度。                  │    │中等职业学校督导制度、督学责任区制度和督导评估结果公示、公报、 │
│    │    │                    │    │反馈和督导整改等项制度。计15分。每有1项制度未建立实施扣2分,最 │
│    │    │                    │    │多扣10分。                           │
│    ├────┼────────────────────┼────┼────────────────────────────────┤
│    │B2督导整│3.督导整改               │  70  │3.督导整改(70分)                       │
│    │改   │对2007年度专项督导发现的问题及省督导团提│    │根据应整改的问题,在70分分值内,相应确定每个市每个问题的分值, │
│    │70分  │出的整改意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进行整│    │依据每个问题的整改情况,逐一计分。               │
│    │    │改,效果显著。             │    │                                │
│    │    │                    │    │                                │
└────┴────┴────────────────────┴────┴────────────────────────────────┘
┌────┬────┬──────────────────┬───┬──────────────────────────────────┐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督导评估要点及要求    │ 分值 │               计分办法                │
├────┼────┼──────────────────┼───┼──────────────────────────────────┤
│  A2  │  B3  │4.教师配备             │ 80 │4.教师配备(80分)                         │
│教师队伍│教师配备│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从当│   │①配备(40分)。教师配备基本满足开齐开全课程需要,计20分,每有一个 │
│ 140分 │ 80分 │地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出发,建立了切实可│   │县不能满足需要扣5分,最多扣10分。每年补充新教师人数占自然减员人数  │
│    │    │行的教师补充机制,教师基本满足开齐开│   │每1%计0.2分,最多计20分。                      │
│    │    │全课程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优化教师队伍│   │②结构优化(40分)。市、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解决教师学科性缺编及农村 │
│    │    │结构,对解决教师学科性缺编及农村小学│   │小学教师老龄化问题有具体措施,有成效,按10、8、5、3分四档计分。200 │
│    │    │教师老龄化问题有具体措施;对超编和不│   │8年新补充教师到农村任教人数占新补充教师总人数达到70%,计10分,每提 │
│    │    │符合要求的教师合理分流。每年新补充教│   │高(减少)1%加(减)1分,最多加(减)10分。对超编和不符合要求的教  │
│    │    │师重点向农村倾斜。积极组织开展城镇教│   │师合理分流,计5分,否则,计0分。所辖县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城镇教师支 │
│    │    │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建立实施城乡教师│   │援农村教育工作,建立实施城乡教师交流制度,计5分,每有1县未建立实施 │
│    │    │交流制度。无违规聘用代课人员。   │   │扣3分,扣完5分计0分。                        │
│    │    │                  │   │每有一县存在违规聘用代课人员现象,从以上得分扣5分,最多扣20分。   │
│    ├────┼──────────────────┼───┼──────────────────────────────────┤
│    │  B4  │5.教师培训             │60  │5.教师培训(60分)                         │
│    │教师培训│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教师继续教│   │①培训措施(30分)。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培训工作有计划安排, │
│    │ 60分 │育,努力为教师继续教育创造条件,保证│   │措施有力,成效明显(简称“三个方面”),三个方面达到要求,市、县每 │
│    │    │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按照《中小学校长培训│   │个方面各计5分,否则相应计0分。全市得分=市本级得分+所辖县得分之和÷ │
│    │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8号 │   │所辖县数。                             │
│    │    │)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华│   │②校长、教师培训(30分)。新任(任职5年以内)、拟任校长有任职资格  │
│    │    │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7号)的培训要求 │   │岗位培训证书,任职5年以上的在职校长有提高培训证书,计15分,每有1人 │
│    │    │接受培训,有效提高了中小学校长和教师│   │无证书扣1分,扣完15分计0分。新任教师和各职级专任教师均有继续教育证 │
│    │    │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   │书,计15分,每有1人无证书扣1分,扣完15分计0分。           │
├────┼────┼──────────────────┼───┼──────────────────────────────────┤
│  A3  │  B5  │6.普高与中职比例          │40  │6.普高与中职比例(40分)                      │
│普高与中│普高与中│市、县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优化教育结构,│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技工学校)在校生占高中段在校生比例,达到45%  │
│职协调发│ 职比例 │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计30分;每低1%扣1分,扣完30分止;每高1%加2分,最多加10分。比2007 │
│  展  │ 40分 │在校生比例趋于合理。        │   │年每提高1%加1分,最多加3分。                    │
│ 80分 │    │                  │   │该要点满分为40分。                         │
│    ├────┼──────────────────┼───┼──────────────────────────────────┤
│    │B6重点学│7.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建设       │40  │7.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建设(40分)。                  │
│    │ 校建设 │所辖县每县至少有1所规模较大、设施完 │   │所辖应建立中等职业学校的县,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达到国家级重点的,计 │
│    │ 40分 │善、特色鲜明的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   │40分;达到省级重点的,计25分。没有国家级或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县 │
│    │    │校; 30个经济欠发达县中等职业学校建设│   │,计O分。全市得分=所辖县得分之和÷所辖应建立中等职业学校的县数。  │
│    │    │取得明显进展。           │   │                                  │
│    │    │                  │   │                                  │
│    │    │                  │   │                                  │
│    │    │                  │   │30个经济欠发达县每有1县未建立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从B6得分中扣5分 │
│    │    │                  │   │,扣完B6得分止。                          │
└────┴────┴──────────────────┴───┴──────────────────────────────────┘
┌────┬────┬──────────────────────┬───┬──────────────────────────────┐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督导评估要点及要求       │ 分值 │             计分办法              │
├────┼────┼──────────────────────┼───┼──────────────────────────────┤
│  A4  │  B7  │8.课程实施                 │50  │8.课程实施(50分)                     │
│办学行为│课程实施│普通高中能够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山东省普通高│   │对各地课程开设情况随机抽查,根据抽查结果,按照鲁教督字〔20 │
│ 200分 │ 50分 │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试行)》、义务教育│   │08〕3号文件《关于印发2008年度中小学办学行为督导评估方案的  │
│    │    │阶段学校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山东│   │通知》规定的办法计分。                   │
│    │    │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开│   │                              │
│    │    │设课程和教学。               │   │                              │
│    ├────┼──────────────────────┼───┼──────────────────────────────┤
│    │  B8  │9.常规管理                 │150  │9.常规管理(150分)                     │
│    │办学常规│所辖区域内中小学校严格遵守《山东省普通中小学│   │对各地规范办学行为情况随机抽查,对发现的违反《山东省普通中 │
│    │ 150分 │管理基本规范(试行)》(鲁教基字〔2007〕20号│   │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鲁教基字〔2007〕20号)规定的现 │
│    │    │),尤其在学生自主学习、作息时间、假期安排、│   │象,按照鲁教督字〔2008〕3号文件《关于印发2008年度中小学办  │
│    │    │体育活动、中招改革、复读班管理、高中分科、教│   │学行为督导评估方案的通知》规定的办法扣分,扣完150分计0分。 │
│    │    │辅资料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无违规现象。    │   │                              │
├────┼────┼──────────────────────┼───┼──────────────────────────────┤
│  A5  │  B9  │10.校舍用房                 │60  │10.校舍用房(60分)                     │
│办学条件│校舍用房│所辖县认真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   │①普通教室(20分)。中小学普通教室够用,班额符合要求,计20 │
│ 180分 │ 60分 │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中小学普│   │分。全市得分=所辖县得分之和÷所辖县数;每县得分=20分×班额符│
│    │    │通教室满足需要,班额符合规定;理科实验室基本│   │合要求的中小学校数÷中小学总校数。(规定班额:小学45人;初中50 │
│    │    │达到《标准》要求。             │   │人;高中56人)。                       │
│    │    │                      │   │②理科实验室(40分)。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小学科学 │
│    │    │                      │   │室基本达到要求,分别计10分。全市得分=各县得分之和÷所辖县数 │
│    │    │                      │   │。每县得分=10分×[(中学物理基本达标校数+中学化学基本达标 │
│    │    │                      │   │校数+中学生物基本达标校数)÷中学总校数+小学科学室基本达 │
│    │    │                      │   │标校数÷小学总校数]。                    │
│    ├────┼──────────────────────┼───┼──────────────────────────────┤
│    │ B10  │11.实验教学仪器设备             │60  │11.实验教学仪器设备(60分)                 │
│    │实验教学│所辖县中小学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达到《标准》要求│   │①配备(40分)。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小学实验教学仪器达到 │
│    │仪器设备│,充分有效使用,管理规范。         │   │标准要求,各计10分。全市得分=各县得分之和÷所辖县数;每县得 │
│    │ 60分 │                      │   │分=10分×[(中学物理达标校数+中学化学达标校数+中学生物达 │
│    │    │                      │   │标校数)÷中学总校数+小学实验仪器达标校数÷小学总校数]。  │
│    │    │                      │   │②管理使用(20分)。实验仪器设备管理规范,利用率高,计20分 │
│    │    │                      │   │。每有1校实验仪器设备管理不善,实验室不开放,扣1-3分,扣完 │
│    │    │                      │   │20分计0分。                         │
└────┴────┴──────────────────────┴───┴──────────────────────────────┘
┌────┬────┬──────────────────┬───┬──────────────────────────────────┐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督导评估要点及要求     │ 分值 │               计分办法                │
├────┼────┼──────────────────┼───┼──────────────────────────────────┤
│  A5  │B B11现 │12.现代教育技术设备        │60  │12.现代教育技术设备(60分)                     │
│办学条件│代教育技│所辖县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尤其是│   │①学生用计算机配备(20分)。中学、小学达到标准要求,各计10分。全市 │
│ 180分 │术设备60│教师和学生用计算机数量达到《标准》要│   │得分=各县得分之和÷所辖县数,每县得分=10分×(中学计算机配备达标校数│
│    │  分  │求,充分有效使用,管理规范。    │   │÷中学总校数+小学计算机配备达标校数÷小学总校数)。        │
│    │    │                  │   │②教师用计算机配备(20分)。中学、小学专任教师用计算机达到每人1台  │
│    │    │                  │   │,各计10分。全市得分=各县得分之和÷所辖县数。每县得分=10分×(中学教│
│    │    │                  │   │师计算机配备达标校数÷中学总校数+小学教师计算机配备达标校数÷小学总│
│    │    │                  │   │校数)。                              │
│    │    │                  │   │③管理与使用(20分)。计算机管理规范,充分运用,计20分。每有1校计  │
│    │    │                  │   │算机管理不善,计算机室不开放,扣1-3分,扣完20分计0分。       │
├────┼────┼──────────────────┼───┼──────────────────────────────────┤
│  A6  │B12预算 │13.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 │ 20 │                                  │
│经费投入│内教育经│出的比例              │   │13.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20分)          │
│ 260分 │费支出占│市、县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含教育│   │市本级和所辖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含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 │
│    │ 比例 │费附加)占地方财政总支出比例比上年增│   │均比上年提高,计10分。否则,计分=10分×比例比上年提高的市本级和县 │
│    │ 20分 │长。                │   │数÷[所辖县数+1(市本级)]。全市统算,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 │
│    │    │                  │   │出的比例比上年每提高0.1%,计0.5分,最多计10分。           │
│    ├────┼──────────────────┼───┼──────────────────────────────────┤
│    │ B13  │14.中小学教师工资          │60  │14.中小学教师工资(60分)                      │
│    │教师工资│所辖县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工资均统一标准│   │所辖县均在县域内统一标准、统一津贴、补贴和社会保障政策,计60分。否 │
│    │ 60分 │、统一津贴、补贴和社会保障政策,并按│   │则,按以下办法计分:                        │
│    │    │时足额发放。            │   │①统一标准(25分)。所辖县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工资均统一标准、统一津贴 │
│    │    │                  │   │、补贴,并按时足额发放,计25分,否则,计分=25分×县域内统一工资津补 │
│    │    │                  │   │贴并按时足额发放县数÷所辖县数。                  │
│    │    │                  │   │②统一社会保障政策*(25分)。所辖县县域内均按统一标准落实了中小学  │
│    │    │                  │   │教师社会保障政策,计25分,否则,计分=25分×县域内统一社会保障政策县 │
│    │    │                  │   │数÷所辖县数。(*社会保障政策:主要指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公积金 │
│    │    │                  │   │等。)                               │
│    │    │                  │   │③年内实现县域内统一标准、统一津贴、补贴和社会保障政策的县每增加1  │
│    │    │                  │   │个加2分,最多加10分。                        │
└────┴────┴──────────────────┴───┴──────────────────────────────────┘
┌────┬────┬──────────────────┬───┬──────────────────────────────────┐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督导评估要点及要求    │ 分值 │               计分办法                │
├────┼────┼──────────────────┼───┼──────────────────────────────────┤
│  A6  │ B14  │15.中小学公用经费          │60  │15.中小学公用经费(60分)                       │
│经费投入│公用经费│所辖县按照省规定的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   │①达到标准(40分)。财政预算内安排的公用经费,所辖县生均拨款达到以 │
│    │ 60分 │经费拨款标准,落实了农村初中、农村小│   │下标准:农村初中445元、农村小学295元、城市初中445元、城市小学300元 │
│    │    │学、城市初中、城市小学公用经费。  │   │,计40分。否则,全市得分=40分×4类学校均不低于上述标准的县数÷所辖县│
│    │    │                  │   │数。                                │
│    │    │                  │   │②生均公用经费提高(10分)。以县为单位,农村初中、农村小学生均公用 │
│    │    │                  │   │经费比上述标准每提高1元加0.1分,每类学校最多加5分。全市得分=所辖县 │
│    │    │                  │   │得分之和÷所辖县数(不包括无农村的区)。              │
│    │    │                  │   │③及时拨付(10分)。所辖县均按不低于①标准将各类学校公用经费列入财 │
│    │    │                  │   │政预算并按时足额拨付,计10分。否则计分=10分×达到要求的县数÷所辖县 │
│    │    │                  │   │数。                                │
│    ├────┼──────────────────┼───┼──────────────────────────────────┤
│    │ B15  │16.学生资助             │60  │16.学生资助(60分)                         │
│    │学生资助│所辖县均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   │①农村寄宿生(15分)。所辖县均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 │
│    │ 60分 │难寄宿生按规定给予生活补助。    │   │按小学每生每年500元,初中每生每年750元,享受补助的困难学生占寄宿生 │
│    │    │所辖县均对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低保家庭学│   │的比例不低于8%规定给予生活补助,计10分,否则,全市得分=10分×达到要 │
│    │    │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寄宿生补助生活费│   │求的县数÷所辖县数(不包括无农村的区)。以县为单位,农村初中享受补 │
│    │    │。                 │   │助的困难学生占寄宿生的比例比8%每提高1%加1分,最多加5分;全市得分=  │
│    │    │所辖县均设立普通高中政府助学金,资助│   │所辖县得分之和÷所辖县数(不包括无农村的区)。           │
│    │    │标准和比例不低于规定要求。     │   │②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低保家庭学生(15分)。所辖县均对城市低保家庭小学 │
│    │    │全市按每生每年1500元资助所有中职在校│   │和初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寄宿生补助生活费,计15分。否则,全市得 │
│    │    │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   │分=15分×达到要求的县数÷所辖县数                  │
│    │    │                  │   │③普通高中学生(15分)。市直及所辖县均设立普通高中政府助学金,平均 │
│    │    │                  │   │资助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1000元,资助学生数占普通高中在校生总人数比例 │
│    │    │                  │   │不低于8%,市直及所辖县均达到要求,计15分。否则,全市得分=15分×达到 │
│    │    │                  │   │要求的市直及县数÷[所辖县数+1(市直)]。              │
│    │    │                  │   │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15分)。按每生每年1500元资助市直及所辖县所有中 │
│    │    │                  │   │职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市得分=15分×达到要求的市直 │
│    │    │                  │   │及县数÷[所辖县数+1(市直)]。                   │
└────┴────┴──────────────────┴───┴──────────────────────────────────┘
┌────┬────┬──────────────┬───┬──────────────────────────────────────┐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督导评估要点及要求  │ 分值 │                 计分办法                  │
├────┼────┼──────────────┼───┼──────────────────────────────────────┤
│  A6  │B16教育 │17.教育费附加征收管理与使用 │30  │17.教育费附加征收管理与使用(30分)                     │
│经费投入│ 附加 │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文件规定:│   │①征收(10分)。按三税的3%,市本级和所辖县实征额占应征额比例均达到100%,计 │
│    │ 60分 │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税额│   │10分。否则,全市得分=(10分×达到100%的市本级和县数)÷[所辖县数+1(市本级 │
│    │    │的3%计征教育费附加,对外商│   │)]。                                    │
│    │    │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暂不征收;│   │②拨付(10分)。市本级和所辖县拨付额占应拨付额比例均达到90%及以上,计10分  │
│    │    │教育费附加用于改善中小学教学│   │。否则,全市得分=(8分×达到85%但低于90%的市本级和县数+10分×达到90%及以上 │
│    │    │设施和办学条件,不得用于教职│   │的市本级和县数)÷[所辖县数+1(市本级)]。                 │
│    │    │工福利和奖金发放,严禁挤占挪│   │③管理与使用(10分)。市本级及所辖县落实了当年实征额拨付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 │
│    │    │用、平衡财政预算。     │   │不低于30%的规定,计5分;市本级未落实,每有1县未落实,各扣2分,扣完5分止。按 │
│    │    │              │   │照《国务院关于发布<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国发〔1986〕50号)  │
│    │    │              │   │规定,教育费附加按专项资金管理,由教育部门统筹安排,提出分配方案,商同   │
│    │    │              │   │级财政部门同意后,用于改善中小学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不得用于教职工福利和发 │
│    │    │              │   │放奖金,没有出现挤占挪用和平衡财政预算现象,达到该项要求计5分。否则,计0分 │
│    │    │              │   │。                                     │
│    │    ├──────────────┼───┼──────────────────────────────────────┤
│    │    │18.地方教育附加征收管理与使 │30  │18.地方教育附加征收管理与使用(30分)                    │
│    │    │用             │   │①征收(10分)。按三税的1%,市本级和所辖县实征额占应征额比例均达到100%,计 │
│    │    │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税额│   │10分。否则,全市得分=(10分×达到100%的市本级和县数)÷[所辖县数+1(市本级 │
│    │    │的1%缴纳地方教育附加,外商 │   │)]。                                    │
│    │    │投资企业、外国企业以及通过海│   │②拨付(10分)。市本级和所辖县拨付额占应拨付额比例均达到90%及以上,计10分  │
│    │    │关进口的商品暂不征收地方教育│   │。否则,全市得分=(8分×达到85%但低于90%的市本级和县数+10分×达到90%及以上 │
│    │    │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由教育部门│   │的市本级和县数)÷[所辖县数+1(市本级)]。                 │
│    │    │提出使用意见报财政部门核定。│   │③管理与使用(10分)。市本级及所辖县落实了当年实征留教育额拨付用于职业教育 │
│    │    │主要用于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   │的比例不低于20%的规定,计5分;市本级未落实,每有1县未落实,各扣2分,扣完5分 │
│    │    │              │   │止。按照《山东省地方教育附加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鲁财综〔2005〕15号)规 │
│    │    │              │   │定,地方教育附加的使用由教育部门按照部门预算的要求提出意见,报财政部门核定 │
│    │    │              │   │,主要用于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等基层教育支出 │
│    │    │              │   │。管理和使用单位不得截留或挪用,不得用于职工福利和发放奖金。达到上述要求计 │
│    │    │              │   │5分,否则,计0分。                             │
└────┴────┴──────────────┴───┴──────────────────────────────────────┘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