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共甘南州市委、甘南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农牧互补战略全力推进一特四化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意见

中共甘南州市委、甘南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农牧互补战略全力推进一特四化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意见


各县市委、政府,州直各部门、各单位,省属驻甘南各单位: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发[2008]16号)、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藏区工作的若干意见》(省委发[2008]40号)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省委发[2008]32号)文件精神,深入实施“农牧互补”战略,把以牦牛、藏羊为主的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产业培育成我州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大力推进专业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技能化培训(即“一特四化”),从2009年起,经过五年努力,到2013年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7年全国平均水平,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标任务
  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部署,中央藏区工作会议有关藏区稳定和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务院关于“争取到2012年使这些地区生态环境局部有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接近或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省委、省政府有关促进藏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及温家宝总理在参加全国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甘肃代表团讨论时提出的经过5年的努力使甘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7年全国平均水平等精神,结合我州实际,今后五年,我州的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产业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深入实施以“牧区繁育、农区育肥、农区种草、牧区补饲”为主要内容的“农牧互补”战略,推进畜牧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升畜牧业物质装备水平,健全完善畜牧产业体系,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增强畜牧业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把甘南打造成我国西北重要的高原有机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坚持分类指导,立足我州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三大区域的产业优势和生产基础,加快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重点发展牦牛、藏羊、乳制品和草产业。到2013年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7年全国平均水平,年均增长15%以上,其中畜牧业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劳务输转对农牧民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28%以上,全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二、重点工作
  牦牛、藏羊是高海拔地区纯天然、无污染的特有优势资源,是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人们崇尚自然生态、关注食品安全的大背景下,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把以牦牛、藏羊为主的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产业培育成我州的战略性主导产业,是发展农牧村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因此,围绕这一特色产业,要把专业化布局作为首要任务,把产业化经营作为主要途径,把标准化生产作为主攻方向,把技能化培训作为重要基础,加快推进“一特四化”,着力促进农牧民增收。
  (一)着力推进专业化布局
  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以专业化种草养畜为切入点,通过大力发展专业种草大户、专业养殖大户、家庭牧场、联户牧场、养殖小区(场)等模式,着力培育专业化牦牛、藏羊产业大乡(镇)强乡(镇),形成整乡整村推进、集中连片的产业带。到2013年,全州专业化养殖牦牛、藏羊年出栏数达到54万头和138万只以上,出栏率达到35%和60%以上,存栏奶牛(犏雌牛、黑白花牛)15万头以上;牛肉、羊肉、牛奶分别达到4.4万吨、2.5万吨、4.7万吨,专业化生产饲草料95万吨以上。
  一是加快调整养殖业结构。大力调整畜种、畜群结构,推进牦牛、藏羊的专业化养殖。压缩马类家畜,淘汰山羊,扩繁绵羊,有效拓展牦牛藏羊发展空间。对能繁母畜、仔畜进行冬春季圈养补饲,提高成畜保活率和仔畜繁成率,加快牲畜出栏周转,切实转变生产方式。到2013年,全州牦牛、藏羊能繁母畜分别达到92万头和160万只以上,能繁母畜比例达到60%和70%以上。要以压缩马、发展牦牛藏羊为重点,调整畜种结构,逐步把牦牛繁育乡镇的羊调整到藏羊繁育乡镇,把藏羊繁育乡镇的牛调整到牦牛繁育乡镇,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实现牦牛、藏羊的集中连片专业化养殖;以提高能繁母畜比重为重点,调整畜群结构,大力淘汰非生产畜和老龄母畜,培育犊牛羔羊,及时补充后备母畜,优选后备种公畜,出栏其它幼龄牲畜。要把牦牛作为肉用牛来培育,推行少挤奶或者不挤奶,切实改变过渡挤奶造成幼畜发育不良的状况,确保母牛的全部乳量哺食犊牛,提高幼畜生长发育性能。半农半牧区、农区要以退粮还草、压杂扩专、淘汰山羊、压缩马类等低效畜种、开展育肥牛羊为重点,依托繁育产业带,发展规模育肥户和养殖小区,实施专业化、规模化牦牛藏羊反季节短期育肥,加快养殖业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走农牧结合的路子,使牛羊育肥产业成为农牧户增收的主渠道。
  二是加快调整种植业结构。要用足用活退牧还草、黄河水源补给项目等相关政策,把发展草产业作为调整种植业结构的重中之重,大幅度压缩高山、半高山中低产田粮经作物播种面积。通过承包经营权流转,使耕地、草场向种草养畜大户适度集中,发展规模经营。按照整村推进、连片种植的要求,坚持实施退粮还草,按每年10万亩以上的速度,发展70万亩集中连片的草产业带,走退粮还草、种草养畜的路子。要切实加大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落实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快治理沙化草场,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多渠道筹集、落实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补偿资金,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实现农牧民增收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双赢。
  三是加快实施牲畜良种工程。要以种公畜基地为依托,按照“牧户繁殖饲养、基地选购配送、三年定期交换、淘汰劣质种畜”的要求,加大基地和牧户对种公畜的优选劣汰力度,建立牦牛、藏羊优质种公畜配送、回收与交换使用的新机制。积极扶持农牧户规模经营种公畜,进一步改制和完善现有的种公畜基地,加快牲畜本品种选育和提纯复壮步伐。积极推广人工授配改良等先进技术,实现畜种改良的低成本、高效化,加速牲畜良种化步伐。要按照《甘南州种畜管理办法》,加强特色优势畜种资源的保护管理,严格实行种质资源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防止品种混杂和种质退化。
  四是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各县市要按照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我州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跨区域实行专业化布局,确定各区域畜牧业发展重点,整村整乡推进专业化生产,形成优势突出、各具特色的产业带:以纯牧区和牧业比重较大的牦牛(包括犏牛)、藏羊主产乡镇为主,分别发展牦牛繁育产业带、藏羊繁育产业带;以半农半牧区和农区乡镇为主,实行分散经营和集中连片相结合的方式,发展牦牛、藏羊反季节短期育肥产业带;依托牦牛(包括犏牛)繁育产业带,发展奶牛产业带;海拔3000米以下适合种植优质饲草料的乡村,整村推进,集中连片种植,发展优质饲草料产业带,海拔3000米以上的乡村,充分利用圈滩种草、暖棚种草,培育半人工刈割草场贮备饲草料等作为补充,引导饲草料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等产业服务体系向上述优势产区集中。
  五是积极发展地方性特色产业。要依托我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家乐、牧家乐等旅游服务业;在迭部、舟曲、临潭、卓尼等县市农区乡镇和部分林缘乡村,按照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的要求,发展藏中药材、山野珍品等地方性特色产品,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的补充,增加农牧民收入。在舟曲、临潭等县具备生猪养殖条件的乡村,开展生猪专业化养殖,形成地方性特色产业带,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二)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
  按照规模大、带动强、外向型和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吞吐量大的要求,着力培育一批能够带动全州、辐射甘、青、川周边地区的加工、流通龙头企业集团,到2013年,肉、乳产品精深加工率分别达到30%和50%、比2007年分别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饲草料深加工率达到30%,年产优质草产品30万吨以上;草畜产品加工业年带动专业种草养殖户6万户以上。特色品牌战略在推动企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中取得实效;全州各县市活畜、畜产品综合市场、专业要素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相结合、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基本形成,现代营销体系和运营网络基本建立,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运行规范,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牧户、龙头企业+农牧户等现代产业化经营体系初步形成。
  一是重点培育龙头企业。要把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实施“工业强州”战略的重要举措。按照“大(规模大,带动面大)、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外(外向型)、新(新技术、新产品)的原则,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能力。重点扶持发展草产品、畜产品和畜副产品系列加工销售三类龙头企业。引导同类企业通过参股、兼并、合作、租赁等方式联合,加快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和资产优化重组,创建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增强竞争力。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增值。以玛曲、夏河现有肉类加工企业为基础,组建牦牛藏羊肉食品加工企业集团,以合作市现有乳品加工企业为基础,建立乳品加工企业集团,将合作打造成高原“乳都”;在夏河、临潭、迭部各改制、培育一个规模化的草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对皮、毛、绒、骨、血、脏器及熟食品等畜副产品进行规模加工、系列开发,形成特色鲜明、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格局。到2013年,培育一批涵盖种、养、加、销各环节的省级和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家,其中5亿元以上的1家。
  二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按照集团创品牌、企业增效益的思路,引导集团内各企业共同研发产品,统一质量,统一标准,共同打造品牌,共同开拓市场。由产业主管部门牵头,争取三年内对甘南牦牛、欧拉羊等主要特色畜种及其产品尽快进行地理标志认证;支持龙头企业申报无公害、绿色食品并进行有机食品认定;鼓励企业争创驰名商标,争取更多的产品进入国家名优品牌序列和国内外高端市场。各县市要争取尽快完成国家对本县市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认证、有机畜产品生产认证和有机畜产品贸易认证,争创国家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