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会展业。全省实现会展经济额1500多亿元。沈阳的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大连的服装节、营口望儿山母亲节、锦州笔架山海会节、阜新玛瑙节、丹东鸭绿江旅游节等省内展销节庆活动已经逐步形成知名品牌。
(6)房地产业。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的深入实施,全省城镇住房制度的不断完善,有力地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497.6亿元,比上年增长31.1%。
(二)问题与挑战
目前,我省尚未摆脱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主,服务业仍是薄弱产业。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服务业发展都与全省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加速推进的新形势不相协调,也与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的新要求、新任务不相适应。一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发展服务业还缺乏足够的重视,服务业政策法规体系不太完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服务业发展的统计体系和考核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二是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发展速度缓慢。我省服务业的发展较之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差距还很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低于全省工业和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三是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目前,我省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多数服务行业品种单调、手段落后,信息技术产品等高技术手段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仍然较少、水平较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严重滞后,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为全省制造业升级提供支撑的科技服务能力较弱。四是服务业发展集聚度较低,布局分散,城区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大部分服务行业企业、项目分布不集中,难以发挥集聚效应,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特别是作为服务业发展重要主体的城区,普遍存在发展服务业财力弱、手段单一、动力不强等问题。五是“小、散、弱”现象突出,缺少支撑行业发展的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商贸、物流、服务外包、金融等行业的一些企业亟需做大做强。科技、旅游、咨询、会计、文化创意、会展等新兴业态中,省内企业还没有形成规模,没有在全国位居前列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六是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城市功能不完善,社区公共服务欠缺,农村尤其明显,很多社会群体不能享受到应有的基本服务。目前,国内其他省份尤其是东部沿海省份很多已将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国外服务业转移趋势也在提速。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速全省服务业发展,否则,差距将越来越大,也将丧失承接国际服务业产业转移、发展服务贸易的良机。
(三)发展机遇
1.服务业的战略地位得到确定。党的十七大对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相继出台了《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等重要文件。省委、省政府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和水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重点。
2.西资东移、南资北上势头强劲,为发展提供难得机遇。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过渡期的结束,我省服务业利用外资的领域进一步拓宽,限制进入的条件逐步减少,西资东移势头强劲,为我省服务业结构升级、拓展国际市场、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大规模吸引外资、高端人才、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东北振兴效应的逐渐显现,辽宁正成为国内投资热点,南资北上势头迅猛。所有这些,都为我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3.产业基础较好,为服务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省已经形成以重化工业为主体、工业门类齐全、基础比较雄厚的工业体系,工业存量优势明显。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技术进步和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围绕打造国家新型产业基地目标,我省先进装备制造业、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临港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都将更多地依赖于金融、物流、科技、商务、信息、人才等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有力支撑,这都为我省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4.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规模较大,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巨大潜力。我省的城市化率达到59.3%,在全国名列前茅,拥有沈阳、大连两个特大型城市,沈阳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大连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正在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城市人口聚集,城市规模较大,服务业发展内在需求较大。
5.消费结构正在升级,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巨大商机。我省人均GDP近3400美元。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日益提高,城乡居民食品、衣着及家庭设备等基本支出比重的下降,消费结构稳步提升,逐步由生存型、温饱型转变为享受型、发展型消费,多层次和高效率的服务需求不断成长,为新兴服务行业和新型服务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文教等消费领域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旅游、汽车和住房消费必将带动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为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