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紧紧抓住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的双重机遇,突出辽宁特色,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消费性服务业,统筹发展城乡服务业,优化区域布局,加强载体建设,强化服务业发展中的城区作用,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实现我省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思路
1.统筹规划,各有侧重。按照“统筹协调、融合发展、业态调整、扶持高端、分业指导、提升水平”的要求,着力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坚持在一些有条件的主城区、新城区形成各具特色的服务业集聚区,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布局,逐步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吻合、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市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招商引资的支撑平台、先进制造业的服务平台、人民群众生活服务平台和提升城市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发展服务于制造业、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生产性服务业。
2.合理布局,互补发展。以优化各中心城市及服务业主城区功能定位为契机,以加快产业融合、完善产业集群为重点,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消费性服务业均衡化,重点围绕建设沈阳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和突破辽西北三大发展战略谋篇布局,进一步完善三大区域的综合服务功能,形成以沈阳为核心功能区,由七条产业带组成的沈阳经济区服务产业集群;以大连为先导功能区,由六条产业带组成辽宁沿海经济带服务产业集群;由二条产业带组成的突破辽西北服务产业集群的服务业空间架构。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充满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3.突出重点,产业引领。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发展方向,促进现代服务与传统服务相结合、生产服务与消费服务相结合、外向服务与内向服务相结合、城区服务与郊区服务相结合,着力推动资源配置市场化、服务内涵知识化、服务标准国际化、发展环境法治化,加快服务技术升级和产业融合发展,依托辽宁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以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为基础,实现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信息、商务服务、服务外包等为重点,带动传统与现代服务业集群的联动发展。
4.培育载体,城区优先。以服务业重点城区、园区、企业、项目为载体,本着产业引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重点培育30个基础较好、总量较大、服务业优势明显、发展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重点城区,把城区作为服务业发展的主力军,促进重点城区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重点规划建设70个规模较大、产业集聚度高、发展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园区。重点支持培育100家具有自有知识产权和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企业,争取10家以上大型服务企业集团进入全国百强行列。重点支持100个投资额超10亿元的服务业重大项目。通过四大载体建设,促进各类现代服务资源的集聚,实现各种服务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发展目标
到2012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要超过8000亿元,年均增长15%,占GDP的比重不低于40%。在具备条件的大中城市,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全省服务业从业人员超过1000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总数的43%以上。
(四)战略定位
构建与国际航运中心、区域物流枢纽、沿海临港产业和新型产业基地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相融合的消费性服务业体系;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促进的农村服务体系。
构建立足东北,服务环渤海,面向全国,辐射东北亚的现代物流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商务会展中心、信息软件服务中心、商贸流通枢纽、科技人才高地、研发设计基地、文化旅游胜地、生态宜居佳地。
三、行业发展导向
根据我省各地经济状况、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着眼于消费结构升级和发展潜力,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发展水平。重点发展基础条件好、辐射带动强,能够体现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生产性服务行业,强力支撑新型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科技含量较高的消费性服务业,满足广大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协调发展城乡服务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一)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充分发挥我省服务业的资源、区位优势,以提升知识型服务、拓展外向型服务为重点,不断丰富知识内涵,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质优价廉的信息服务、高端增值的科技服务以及市场中介、商务营销、产品展示、检验检测、咨询培训、低成本融资等全方位服务,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信息化与知识型服务业的联动作用,引进和培育高科技龙头企业和高智商优秀人才,着力发展设计、研发、孵化和业务流程外包等新兴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服务企业,努力占领立足东北、服务环渤海、面向东北亚的生产性服务业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