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总体目标
到2012年,逐步形成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公共体育服务综合水平显著提升;建成一支规模合理、结构科学、素质优良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队伍;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体育服务业品种门类较为齐全;加快建设完善群众身边的健身的场地和设施,建成一批功能完善、能承接高水平竞赛和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的公共体育场馆和设施。
具体目标是: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达到40%。
――国民体质抽样合格率达到88%。
――力争在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上夺得10枚奖牌,其中3枚金牌;在2013年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上实现奖牌特别是金牌数量比第十一届运动会有所增长,在2017年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上获取奖牌及金牌数量进入西部先进行列。力争在2012年奥运会上获得2枚以上奖牌,2016年奥运会上奖牌数量比2012年奥运会有所增长并实现金牌“零”的突破。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以上。
二、主要行动
(一)全民健身普及行动
1.行动目标
引导广大市民自觉参加全民健身,倡导一人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使广大市民养成经常性锻炼的习惯。全民身体素质特别是青少年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到2012年青少年学生平均身高力争增加1―2厘米。
2.行动内容
(1)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增强市民体育健身意识,使参与“人人健身”的人数逐年增加。到2012年,40%左右的重庆市民经常性地参加体育活动,坚持开展工间操和课间操,市级每年举行1000人以上的大型示范性健身活动不少于10次;区县(自治县)每年举行500人以上的大型示范性健身活动不少于6次。每2年举行一次全市运动会,定期举办市农民运动会、市残疾人运动会、市少数民族运动会和市老年人运动会。完善市级青少年年度比赛制度;建立大学生、中小学生联赛制度。
牵头部门:市体育局
协作单位:各区县(自治县),市农委、市残联、市民宗委等市级部门,企事业单位
(2)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积极开展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中小学校体育课每周增加到4节,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运动会,使学生在高中毕业前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并养成经常性锻炼的习惯。加强对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到2012年在全市创建80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体育课时总量配齐配足体育教师。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和体育器材的配置,到2009年,每个区县(自治县)至少有1所学校建成1个标准塑胶运动场,到2012年,全市学校各种规格的塑胶运动场达到10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