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土壤质量。全面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或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农药。禁止废弃物和生活垃圾乱堆乱放、侵害农田,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以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得到安全处理处置。到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农村土壤质量指标达到Ⅱ级标准。
(七)其他质量目标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强人文环境质量建设。提高文化产业质量、科技创新质量等各个领域质量水平,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三 、主要任务
(一)全力推进绿色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降耗、综合开发,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培育和发展标志性名牌绿色产品、绿色企业、绿色产业和绿色园区,打响“太原制造”绿色品牌;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建设富有特色的绿色有机经济区,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和根本变革,建设绿色、生态、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推进绿色服务业发展,推广绿色行业标准,努力建成具有现代化、知识化、生态化特征的绿色服务业新框架、新体系;构建绿色城市化框架,打造亮点片区,彰显文化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整体推进发展模式绿色转型。
(二)实施三大战略
1.以质取胜战略。加强政策引导和宣传教育,牢固树立“坚持质量第一、注重科学发展”,以质取胜理念,坚持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以质量求得生存,以质量占领市场,以质量促进发展,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名牌战略。鼓励广大企业争创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推动人才、技术、资源等要素向名优企业、行业集聚。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培育一批制造业名牌;围绕打造中西部最具活力的城市,培育一批服务业名牌;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一批农产品名牌;围绕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基地和出口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形成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产业集群。
3.标准化战略。建立适应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标准化工作推进模式和运行机制,以建立绿色转型标准体系为契机,形成以政府宏观管理和政策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中介服务机构为桥梁的标准研究制定和推广实施体系。建立完善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和标准实施监督体系,构建全市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联动工作机制和风险预警快速反应机制。
(三)推进10项工程
1.质量兴企工程。强化企业在质量立市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开展质量兴企、质量兴业等活动,争创国际国内一流品牌,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一是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强化“重质量、讲诚信”经营理念,实施质量经营战略,将质量经营理念融入生产、经营、技术创新和服务等各个环节,推动管理升级。二是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完善质量分析制度、质量问题报告制度和质量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努力降低质量风险,减少质量损失。健全企业标准体系和计量检测体系,加强质量保证能力建设;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产品和服务档次、水平。三是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引导企业增强创新意识,加大技术研发和质量保证经费投入力度,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5%以上、传统产业达2%以上;在全市构建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创建市级、省级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化基地,培育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系统集成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