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质量安全工程。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和获证企业监管制度,建立应急救援体系,确保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等产品和特种设备质量安全。一是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从种殖养殖、生产加工到市场流通、餐饮消费等环节的食品安全全过程监管;食品生产加工业全面实施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小食品、小作坊全面推行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制度;加强流通领域食品质量安全整治,县级以上城市市场、超市建立进货索证索票制度,乡(镇)、街道、社区食杂店建立食品进货台账制度;加强餐饮消费食品卫生监管,食堂和餐饮单位建立原料进货索证制度;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和检验检疫。加大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力度,实行大型出口企业驻厂检验检疫制度。二是加强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的监管,定期发布药品质量公告,实施药品放心工程,全面开展药品批准文号清查和再注册工作,逐步扩大向高风险品种生产企业派驻监督员制度实施范围,加大医疗器械监管力度,积极推进农村药品“两网”建设,推广农村药品配送制度。三是加强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产品质量监管。重点整治家用电器、儿童玩具、劳动防护用品等10类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产品,扩大重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覆盖面,增加抽查频次,加大整治力度。四是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组织网络和信息网络,实现特种设备安全动态监管;建立健全安全责任体系,严格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检验检测机构技术把关责任、监管部门监管责任;完善应急反应机制,提高应对特种设备突发事件的能力。
6.市场净化工程。围绕关系全市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突出问题,重点抓好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打击商业欺诈等专项整治,维护正常、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一是深入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整治。突出抓好食品、农资、建材、汽车配件、“黑心棉”等重点产品,小企业、小作坊、“黑窝点”等重点对象,农村、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地区的专项执法活动,深化区域质量整治,加大对商业欺诈、哄抬物价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行为的打击整治力度。二是推进落实打假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打假工作责任制,全面建立打假责任网络。三是加强构建市场监管信息化网络。建立群众举报、质量申诉、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市场价格变化等综合信息分析系统,使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者无立身之地。
7.技术基础工程。通过加大各类技术机构投入,增强检验检测能力,扩展检验检测领域,大力夯实技术基础性工作,为质量立市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一是加快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整合检测资源和检测机构,建立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的检验检测机构网络和运行体系;完善计量溯源体系建设,形成设置科学、分工明确的量值传递保证体系;提高检验检测基础设施和装备共享水平,建立全市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对20万元以上的科学仪器设备实行协作共用。二是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水、土、矿产资源等领域的监测体系和相关检测实验室体系;依托西山煤电、太钢、太重等企业集团以及相关科研机构,在煤炭、电力、冶金、煤化工、材料工业等领域建立若干开放式产业技术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市共建实验室和其它科研实验基地;质监、农业等部门结合行业特色,强化技术机构建设,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大认证认可工作力度。鼓励企业积极按照国际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实施有效认证认可,大力推进安全卫生、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强制性产品认证,促进企业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等体系认证,推动企业自检自控体系实施国家实验室认可,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