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战略目标。
2008-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将重点实施“135”战略,即“实现一个目标,培育三大载体,强化五个行业”。
实现一个目标,即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适度超前于工业经济。2008-2012年期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左右(除特别说明,以下数据均按可比价格测算),到2012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40%左右,占GDP的比重达到15%左右,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发展相协调,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培育三大载体,即集中培育20个经济基础较好、总量规模大、优势明显、发展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城区,重点建设和培育50个规模较大、产业集聚度高、发展特色鲜明的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园区,重点培植100个具有自主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重点生产性服务企业和企业集团。
强化五个行业,即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健全完善商务服务业,有序发展金融担保业。通过五年的持续投入和积极培育,力争做到:
--生产性服务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性服务业领域逐步拓宽,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现代物流业得到进一步改造提升,服务工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商务服务、金融业产业素质不断改善,配套服务体系不断完备。
--生产性服务业活力进一步增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市场体系、工业生产中间服务社会化体系逐步健全,多种所有制并存、竞争有序、运行高效的市场环境逐步形成,生产性服务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效益不断提升。
--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布局趋于合理。依托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各地基本明确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定位,初步形成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融合配套、错位分工、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生产性服务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重点工业骨干企业“主辅分离”目标基本实现,企业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环境逐渐形成,生产性服务企业集中化、大型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各市形成1-2个大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全省培育出5-10个对区域工业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的生产性服务业重要领域。
第三章 发展重点
(七)现代物流业。
按照服务高效化、物流现代化、管理智能化的要求,加强综合运输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快速物流运输平台和物流信息平台,加速融入长三角物流圈。依托合肥、芜湖、蚌埠、安庆、阜阳等区域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地区,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园区,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力培育物流市场,促进各种物流功能、物流资源、物流要素系统的整合,发展现代物流业,降低物流成本,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业在新型工业化中的支撑作用。2008-2012年期间,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到2012年达到950亿元,成为服务业乃至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初步形成省、市、县互联互通,与长三角地区全面对接的现代化综合物流体系。
--建设省会空港物流基地。在大力发展航空客运市场的同时,充分发挥合肥新桥机场作为中部地区主要货运机场的功能,构建以合肥干线机场为中心,蚌埠、芜湖、阜阳、安庆、九华山、黄山支线机场为补充的现代空港物流网络,整合区域物流资源,建立统一空港物流信息系统,设置空港物流公共信息交换平台,推进空港物流与其他物流运输方式联合,使航空货运成为机场发展和提高效益的主要支撑点,把合肥新桥机场建成国内知名、中部地区主要的航空货运枢纽。
--构建沿江、沿淮水运物流带。通过调整优化沿江港口结构,建设沿江集装箱、建材、矿石和大宗散货码头,完善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池州、蚌埠港口基础设施,配套港口大宗货物堆场和仓储等物流设施建设,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和淮河干支流运输优势,加快构筑以长江水道为支撑,以“合-巢-芜-宣”、“合-铜-黄”、“六安-安庆-景德镇”跨江高速公路为两翼的大宗物流水陆联运体系。2008-2012年期间,沿江各港口改扩建工程基本结束,新建和改造航道里程550余公里,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