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快建成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坚持用地指标、资金使用等向工业园区倾斜,吸引项目和产业加快向园区集聚,加快引进一批知名度高、牵动力强、行业领先的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重点建设新民包装印刷、辽中有色金属加工、法库陶瓷和康平塑编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对达到百亿元产出及完成10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集群,市财政给予适当奖励。到2012年,每个区、县(市)形成两个以上产出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3.实施市区产业向县域工业园区梯度转移。按照“政策引导、市场运作、产业集聚、促进就业”的原则,以县域工业园区为平台,制定并实施城区产业转移总体规划和分年度计划。对于搬迁的规模以上企业,给予项目贷款贴息支持。按照县(市)功能定位,重点推进二环内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企业向县域转移,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到“一市三县”投资兴业。到2012年,全面完成二环内工业企业搬迁转移,基本完成三环内产业布局调整。
4.有效推进城区与“一市三县”对口帮扶和务实协作。按照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铁西与辽中、大东与新民、沈河与法库、和平与康平开展对口支援、城乡协作。城区在项目、技术、人才等方面对“一市三县”给予全方位支持,在支援中寻找合作项目,在合作中寻找发展机遇,建立全方位合作关系。城区帮扶单位可采用“联合招商,分类摆放”的方式,帮助对口支援县(市)引进项目,争取每年为对口支援县(市)引进1至2个重大项目。鼓励城区采用投资入股方式,参与县域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推进农业经济区建设
1.进一步扩大农业经济区规模。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变革农业,按照“多乡一业、一县一业”的发展思路,调整和完善农业经济区发展规划。支持农业经济区加快土地流转,扩大特色产业规模。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和信贷支持力度,促进科技、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业经济区倾斜,提升设施农业、都市农业、生态农业发展水平。重点推进于洪九龙河、东陵祝家、苏家屯永乐、沈北新城子、新民大民屯和辽中养士堡农业经济区扩面升级,成为引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到2012年,以设施农业、都市农业、生态农业等为基本特征的农业经济区力争达到20个以上。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经济区为依托,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龙头+基地+农户”的完整农业产业化链条。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及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体系,积极扶持企业发展绿色和有机食品,培育知名品牌。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大力扶持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强化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制止乱收费、乱涨价,惩治坑农害农行为。积极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供销合作社等服务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重点实施“百户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到2012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100户,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到2020年,初步实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