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创新农业经济区管理体制。以农业经济区核心区为主体,按照有利于产业发展和精简效能的原则,因地制宜、稳步推进乡镇体制改革,实行合乡并镇,优化职能部门设置,建立经济和社会管理统一的农业经济区管委会体制,赋予副区县级管理权限。根据管委会职能的需要,规范事业单位设置,转换事业单位运行机制,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农业经济区体制改革步伐,到2012年,全市农业经济区基本建立起“管理权限统一,管理手段灵活,管理方式开放,管理行为高效”的管委会新体制。
五、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1.推进郊区城市化。按照前瞻性、科学性、综合性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和完善沈阳郊区城市化总体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城市先进生产要素向郊区流动、公共服务向郊区延伸,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在郊区范围全覆盖。结合新一轮《沈阳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及四大发展空间规划编制,重点推进郊区城市化步伐,优先安排基础设施、人居和生态环境项目建设,逐步建成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备、容量万人以上、具有特色风貌的城镇新型社区。到2012年,把郊区打造成拥有承接中心城市辐射、承载中心城市人口与产业外溢、承转中心城市与沈阳经济区优势互补、优化城乡人居环境保障服务四大功能的城市化先行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00平方公里。
2.加强县城的规划建设。坚持把县城作为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和集聚农村各类要素的主要平台,突出抓好四个县城的规划指导和开发建设,不断提升县城的人口聚集度和综合承载能力。每年从城建资金中安排2亿元,支持以县城为重点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和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活跃县城房地产市场,推动人口集聚,扩大县城规模,促进县城繁荣。加强县城商贸中心和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物流配送、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和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与县城主导产业相协调、区域特色鲜明的生产性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到2012年,把四个县城建设成为集聚农村人口、承接中心城市辐射、面向沈阳经济区和广阔乡村的重要载体,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以上。到2020年,把四个县城建设成为产业功能突出、生态环境良好、城市特色鲜明的中等规模城市。
3.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用地、功能完善的原则,以农业经济区、工业园区和各地资源禀赋优势为依托,搞好小城镇规划布局。扎实推进茨榆坨等一批重点镇建设,将其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市城建计划,赋予相应的管理权限,加快人口、资源、产业和基础设施向重点镇集中。广泛利用社会多元化投资,加强小城镇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到2020年,建成一批农业大镇、工业重镇、商业强镇和旅游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