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积极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市场化改革。加快科研、教育培训、中介咨询等经营性事业单位市场化改革步伐,引导其向企业化发展。加强事业单位服务价格管理,除国家、省有明文规定外,实行价格放开。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平等进入,按照市场化运作要求,推进投资和经营主体多元化,加快产业化步伐。
3.加快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进程。推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市场化改革,促进其向独立法人企业转变。探索将咨询、公务接待、会议服务、培训、公务交通、物业管理等实行服务外包。
(五)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1.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服务领域的开放,加快金融保险、物流、电信、商贸、文化、旅游、医疗、中介服务等领域利用外资的步伐。在工商登记、资金管理、出入境等方面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积极承接国际高端服务业转移,吸引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企业来汉投资,设立地区总部,建立研发机构、营销中心、采购中心、服务中心和财务中心。
2.积极支持服务企业“走出去”。加大我市推进“走出去”战略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本市有实力的各类服务企业开展境外直接投资,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与国外的服务企业合资、合作、兼并、重组等方式,进入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发展贸易加工、咨询服务、对外工程和技术承包、劳务合作等服务业。
3.积极开展服务业领域的区域合作。加强与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在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会展、信息服务、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支持外地企业来汉发展现代服务业。
(六)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优化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中心城区要逐步关闭或迁出污染大、占地多、附加值低、不适应城市功能定位的工业企业,退出的土地优先发展服务业,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金融、中介、创意、交通通信、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合理布局酒店、会所、写字楼等开展商务活动的场所,加强商场、超市、娱乐休闲、国际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社会服务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离土离乡”,进入城镇社区居住,提高城镇人口的聚集程度,增加服务业的有效需求。
2.加强城市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城市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优化服务资源布局。强化基础性、功能性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提升机场、铁路、港口、公路等综合交通枢纽设施服务水平。合理规划公共交通综合换乘枢纽,缓解服务业集聚区内的交通压力。加快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体系建设,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的技术水平、建设水平和覆盖率,着力构建集聚区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区内企业提供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信息服务体系。加强水、电、气和环卫等配套设施建设,美化环境,吸引人才向集聚区流动。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