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多方筹资,保障投入。各县(区、管委会)积极筹措资金,涵江区财政拨出2000万元资金用于荔涵大道征地、土地平整、造林费用、管护;荔城区筹集1080万元,用于交战路、荔园路、东川路的填土和绿化;城厢区政府拿出180万元用于国道324线城厢山牌至后角绿化改造;秀屿区公路、林业部门利用林业国债建设港城大道、新文大道绿化建设;北岸管委会争取市公路局投入233万元绿化建设,同时还发动绿色通道沿线村庄对四旁进行绿化美化,积极引导大种名贵树和群众投资、投工和投劳,有效地保证与绿色通道工程建设,推进项目建设顺利开展。
(五)政策扶持,创新机制。各县(区、管委会)和有关部门针对土地、资金解决收益归谁所有等问题,制定出台具体的政策,包括“谁造谁有”的政策,“谁种植、谁更新、谁管理”的办法,企业冠名、租赁、认养、占用农田的合理补偿等方法,充分利用利益机制,鼓励全社会一起参与通道绿化,鼓励种植有经济效益的树种,加大技术指导,确保绿化带有一定经济收益,让农民得到实惠。通过发放林权证等方式,保证群众利益,做到责权利相统一,调动各方面造林绿化的积极性,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六)部门协作,齐抓共管。我市明确落实了各部门造林分工负责制。市建设、园林部门负责抓好沿线村庄绿化建设;公路部门负责搞好国道、省道绿化的建设;市高速责任有限公司负责搞好高速公路路口互通区绿化;林业部门做好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沿线一重山的造林绿化;市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抓好绿色通道沿线“青山挂白”治理。明确分工,齐抓共管,全力推进绿色通道工程建设。
三、存在问题
(一)从全市看,县(区)区之间差距较大,有的县虽也发动部署,但没有采取有力措施抓落实。仙港大道种植巨尾桉被群众拨掉开荒种植经济作物,严重出现断带现象。
(二)重建轻管影响了绿化成果。特别是道路两侧的行道树严重失管;有些地方虽然采取群众“门前三包”办法,但无人监督,流于形式。有的公路边有些地段遇到下大雨,有滑坡现象,使栽下的幼林苗被覆盖或被冲毁,影响造林成果。
(三)国道、省道沿线村庄绿化意识不强,乡村和集镇绿化建设比较薄弱,村容村貌“脏、乱、差”的问题急需综合整治。
(四)绿色通道沿线一重山面坡采伐林木,开发种果,“青山挂白”治理尚未修复,破坏山体植被,森林火灾现象时有发生,不少道路两侧绿化带尚未达到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