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21、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各县(市、区)要树立全市工业一盘棋的大局观,立足本地产业发展基础和特色,整合、优化县域工业产业发展规划,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各有关部门要把好项目开发、招商引资准入关,避免产业雷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市政府每年确定一批产业转型重点工业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并积极争取列入省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争取省上政策支持。
22、严格控制资源消耗。加快竹木加工、矿产品加工等资源消耗型产业调整、提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林业、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及具体政策,引导竹木、矿产原料向我市优势深加工企业集中,提供资源保障。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加强市场准入控制,提高竹木、矿产行业准入门槛,要加快对现有资源加工型企业整合、提升,引导竹木、矿产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3、保障企业合理用地。对市重点工业企业扩张项目,创意、生物工程、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项目以及其他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的项目,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安排上优先保障其合理的用地需求,国土资源部门应尽快给予办理用地相关手续。鼓励退城入园,积极推动工业企业向产业园区(组团)集中,提高企业空间集中度和产业集中度。
24、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建立产学研联合开发常态机制,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开发协作,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的开发、应用。推动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引进、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加大标准化工作力度,鼓励企业建立、完善标准化工作体制机制,积极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继续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协助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品牌。对市政府出台的对品牌创建、技术创新的奖励(补助)政策,市经贸委应会同市财政局按有关规定及时将奖励(补助)金拨付给企业。
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25、开展企业管理提升培训。各级经贸部门要加快完善企业管理培训工作体系,健全工作机制,依托高等院校、专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社会资源,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企业精细化管理培训、企业高级管理提升培训、国家银河培训等公益培训活动。加大企业管理提升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培训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