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展目标
5.到2020年,知识产权意识深入人心,知识产权法治环境进一步完善,主要知识产权发展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成为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知识产权强省。2009-2013年,重点达到以下目标要求:
--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大幅度增长,质量明显提高。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0%。商标注册量年均增长1.8万件,驰名商标达到200件,省著名商标达到2500件。版权登记量年均增长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年均增长15%,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量、植物新品种授权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商务部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出口品牌达到60个,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达到180个,境外注册商标量和境外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30%以上。
--知识产权运用效果显著增强,知识产权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知识产权许可贸易大幅度增长。版权产业和计算机软件产业销售额年均增长15%。全省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企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40%。
--企业知识产权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形成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企业知识产权投入大幅度增加,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提升,企业专利申请量占全省总量的比重达到55%,定牌加工企业商标注册率达到80%。
--知识产权管理得到加强,服务体系基本完备。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区域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培育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市、知识产权示范园区10个和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县(市、区)50个,建成品牌培育基地50个和一批知识产权产业化基地。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建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善、服务良好、覆盖全省的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业快速发展,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国际化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场主体知识产权意识明显增强,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初步形成。知识产权法制进一步健全,商业秘密、地理标志、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艺等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盗版、假冒等侵权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滥用知识产权现象明显减少。
三、重点任务
(一)推动知识产权创造
6.强化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主体地位。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体系。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把创造知识产权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目标,把获取知识产权优势作为开拓市场、提升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支持企业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把创新成果转变为知识产权的能力。推进企业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建立专业化专利、商标信息数据库,充分利用专利文献和商标资源,提高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效率。设立知识产权工程师职称序列,引导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工程师全程参与创新活动的新机制,促进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创造有机结合、知识产权确权与实现市场价值有机结合,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和运用效益。将知识产权创造拥有情况作为科技项目立项、科技奖励的重要指标和条件,纳入科技计划实施评价体系和国有企业绩效考核体系。把知识产权的创造和拥有情况作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的重要内容。编制发布《江苏省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对列入目录的知识产权创造活动给予重点资助。实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重点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1000家,具有较高国际国内知名度的自主商标10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