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坚持以工业为主导,发挥各县比较优势,加快产业集聚,培育特色产业,壮大主导产业,打造优势品牌,提升产业层次,提升县域工业化水平。加快县区工业园区和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引导各类企业和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实现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到2012年,三县工业园区工业产值超过200亿元,形成一批工业产值过20亿元的乡镇。积极发展服务业,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设施和功能,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运输、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等流通配套设施建设,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发展一批大中型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到2012年,全市所有乡镇和中心村建立连锁超市,80%的乡镇建立农资连锁经营网点。大力培育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大户等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加快发展农村旅游业,打造一批高品位、高档次的农家乐项目。
10、着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建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机制,发挥城市和中心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城区、近郊农村与城市的融合。使更多的农村融入城市发展辐射圈,使更多的农村产业融入城市产业体系,使更多的农民融入城市社会。力争5年内80%的城区农村转变为社区,80%的城区农民转变为市民,80%的城区农业转为二三产业。实施镇村布局规划和村居规划,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社会管理功能,增强小城镇产业集聚和人口吸纳能力,积极引导农民居住向城镇集聚。积极稳妥开展“双置换”改革试点,鼓励农民在政府主导下用土地经营承包权、宅基地和住房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及住房,使在城镇稳定就业且有社会保障的农民能够落户城镇、转变为城镇居民。
11、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实行统筹规划,集中治理,配套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加快实施湖泊、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巢湖沿岸综合治理、派河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加强大中型灌区改造、圩区综合治理、小型泵站改造、小农桥改造等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和滩涂围垦开发力度,实施土地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扩大高产稳产农田面积。加快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力争三年内在全市普遍建立具有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功能的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推进养殖业沼气工程建设,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进江淮分水岭等边远地区综合开发利用,促进岭区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资源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