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南通市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实施方案》等8项实施方案的通知

  4.开展中小学校科技教育经验和学术交流活动,每年组织科学课程教学、研究性学习教学及科技教育论文的评比活动。(市科协、市教育局、团市委)

  三、工作要求

  (一)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由市教育局、团市委、市科协为牵头部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关工委、妇联、科技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文化局、卫生局、广电局、社科联为责任单位。

  (二)各相关成员单位要将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列入工作职责,纳入工作计划并落实工作经费,切实抓好方案的组织实施。牵头部门要认真履行好整体谋划、协调服务和督促检查等职能。

  (三)要加强沟通协调和开展好相关工作研究,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工作机制,为“十二五”期间及今后更长时间进一步贯彻好《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南通市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方案
(2008~2010~2020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和《省政府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07~2010~2020年)的通知》(苏政发〔2007〕109号),依据《江苏省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08~2010~2020年)》和《市政府关于印发南通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意见的通知》(通政发〔2007〕63号)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按照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和科学普及工作,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学素质,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通过教育培训和科学普及,使广大农民的科学素质明显提高,在广大农村形成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学法守法、勤劳致富的新风尚;着力提高农民掌握和运用先进实用技术发展生产、增收致富的能力,提高农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家园的能力,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农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能力,提高农民经营管理和创业发展的能力,提高农民学习科学知识、适应现代文明、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力争到2020年,全市98%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能够接受科学素质教育培训,98%以上的乡村能够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学普及活动,农民科学素质能够基本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上述目标任务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08年至2010年,启动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整合农民培训教育资源,初步建立农民科学素质教育组织和培训体系,使农民接受科学素质教育的渠道和机会明显增加。力争全市5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接受科学素质教育培训,50%以上的乡村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学普及活动。

  第二阶段:2011年至2015年,深入推进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健全农民科学素质教育体系和培训网络,使其基本覆盖农村地区;以农民科学素质培养和技能培训为核心的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素质明显增强和提高,农民寻求科学教育的主动性普遍形成。力争全市7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接受科学素质教育培训,75%以上的乡村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学普及活动。

  第三阶段:2016年至2020年,全面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农民科学素质教育体系和培训网络健全,覆盖全部农村地区;农民从主动接受科学教育到自主组织和自主寻求科学教育,形成农民科学素质教育长效机制;城乡居民科学素质差别进一步缩小,农民科学素质基本满足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力争全市98%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接受科学素质教育培训,98%以上的乡村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学普及活动。

  三、具体行动方案

  (一)实施农民培训工程。以造就新型农民为目标,利用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开展农民全员培训,力争使农业从业人员基本轮训一遍,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前普遍接受一次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全市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增强农民生产就业创业致富能力。“十一五”期间每年由农林部门牵头开展农业实用技术29万人、创业培训1.2万人,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

  (二)实施“送科普、送电影、送戏”工程。结合科普宣传周和图书宣传周活动,开展送农业科普书下乡活动并举办相关讲座和农民读书活动。放映的电影中保证一定数量爱国主义教育和农业科技类题材的片子,创作一定数量的农村题材节目到农村进行演出。继续实施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举办以和谐文化、尤其是农村文化为主题的“新农村文艺比赛”,展现全市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广大农民生产、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的深刻变化。

  (三)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深入开展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送科技下乡等大型科普活动,积极参加全省“万名科技专家兴农富民工程”、“百万农村青年学百技”、“百万农家女科技致富奔小康工程”等主题活动。总结推广科技入户、科技110、科普大集、专家工作站、科技咨询服务站、科技大王下乡、“百名教授兴百村”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探索科技下乡“常下乡、常在乡”的长效机制。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