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立和完善农村科普示范体系。继续深入开展科普示范县(市、区)、乡(镇)、村、户等创建活动,建设一批集推广、培训和示范于一体的科普示范基地,并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到2010年,全市100%的县(市、区)成为国家级科普示范县(市、区),100%的县(市、区)成为省级科普示范县(市、区)。同时,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培育1万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15万农户。
(五)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建设。依托农业职业学校和省重点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拓展功能等,重点建设一批省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对农民进行网上培训,2008年建立健全市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站12家。采取省市共建的方式,扶持建立一批劳动力转移培训省级示范培训基地,带动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共同打造劳务品牌,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提供优质培训服务。
(六)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和人才队伍。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扶持40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培育发展15个新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培养一支专群结合的农民技术员队伍,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传播能力。组织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资助支持一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不断促进农村科普体系建设。以“一站一栏一员”(乡村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员)建设为重点,发展乡村科普活动场所和科普队伍,切实增强基层科普服务能力。
四、组织实施
根据南通市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的要求,市农业局、市委农办、市科协为市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的牵头部门;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环保局、水利局、教育局、科技局、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安监局、文化局、卫生局、广电局、总工会、团市委、妇联、南通质监局等部门为责任单位,负责研究协调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形成会议纪要,由相关部门落实。
五、保障措施
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战略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本计划落到实处。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各地要切实把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列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依据本计划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落实工作职责。
(二)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制定和完善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工作的政策措施,引导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工作。各地要增加农民科学素质教育投入,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和科学普及工作,切实加强基础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
(三)健全机制、强化考核。健全农民科学素质教育的工作制度,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的工作合力。整合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努力构建多元化的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工作格局。建立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工作的目标评价制度,加强绩效考核和奖惩,逐步建立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激励机制。
(四)检查督导、注重实效。加强对本方案实施情况的指导、检查和督促落实,加强对农民科学素质教育效果的评估与监测工作。要以深入的研究为基础,编制农民科学素质教育评估目标体系,并据此评估各县(市、区)相关工作开展的质量。加强舆论引导,强化社会监督,注重工作实效。要真正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科学素质。
南通市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和《省政府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07~2010~2020年)的通知》(苏政发〔2007〕109号),依据《江苏省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实施方案》和《市政府关于印发南通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意见的通知》(通政发〔2007〕63号)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提高从业人员科学素质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激励广大职工积极参与,提高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技能水平、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创建文明城市、构建社会和谐新南通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目标任务
围绕南通经济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港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对城镇职工的需求,努力造就数百万高素质技能劳动者、数十万高技能人才和一大批创新型技能领军人才,使本市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始终保持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根据本市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建设实际,“十一五”期间主要任务如下:
(一)立足我市实际,重点倡导和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降耗、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卫生防病和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二)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需求,以培养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企业在职职工特别是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从业能力和科学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