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

  2.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农村经济更加繁荣。统筹规划城乡服务业发展,促进农村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的共同发展,到2012年五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其生产总值的40%以上。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构建集约化程度高、与县域制造业相配套的服务业体系。二是围绕提高农民消费和生活水平,加快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实施“家电下乡”工程,建立适应农民生活需要的服务体系。三是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村流通主体,完善城乡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发展农村新型流通业态,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供销系统和其他类投资主体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四是优化乡村旅游资源,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推动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强镇、旅游特色村和文化特色镇村建设。
  3.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使小城镇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围绕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调整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形成“中心城市---县域驻地---重点中心镇---一般镇---农村新型社区”的现代城镇体系,到2012年农村城镇化水平达到54%。一是培育壮大县城驻地,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建设档次,增强县城的吸纳力和承载力,充分发挥其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乡村的重要作用。二是在全市选择一批重点中心镇分期分批进行培育,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土地利用、财政扶持等方面加大力度,使其成为区域性的产业聚集中心、人口聚集中心和商品集散中心。首期选择5个重点中心镇进行培育,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合并,优化乡镇布局。四是稳步搞好撤村并点工作,以中心村为载体,兼并临近村庄,撤并弱小村,改造中心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从2009年开始开展农村新型社区化管理试点。
  六、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全市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到2020年我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取得显著进展、走在全国前列。
  1.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使广大农村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制定农村文化建设规划,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机制,到2020年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完善提升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功能,积极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建立资源整合、共管共享管理体制。深入开展“三下乡”、“四进镇村”等公益性文化活动,组织创作面向农民的文艺作品,大力发展“庄户剧团”,繁荣农村文化。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农村文化事业。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户、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施农村一条文明街、一块宣传栏、一支宣传队、一个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四个一”建设。加强农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实施农民健身工程,不断提高农民健康素质。
  2.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使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推进普通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全面解决中小学危房问题,到2012年农村中小学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完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好农村学前教育。坚持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提高农村高中段教育普及水平,逐步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免费,2009年先对涉农专业学生免费,2012年前完成县域职业学校的布局调整,每个县市建成1所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全面实施教育关爱工程,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儿童少年等弱势群体就学保障水平。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发展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提高教育为“三农”服务能力。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和工作条件,逐步提高教师工资。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建立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服务期制度,加大城乡教师交流力度,加强农村教师全员培训和骨干教师培养。鼓励人才到农村学校工作,对自愿到农村任教的高校毕业生,在教师选聘时优先。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