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实践,组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学生电脑制作和教师自制教学软件评优活动、优秀校园网评选等活动,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根据省级课题指南,结合本地区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环境下教与学模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校园网和城域网的应用、专题学习网站建设和应用等内容的课题研究。
(四)建设数字化教学环境。有计划地完成和改善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坚持以应用为主导,注重效益,使这些教育教学环境有利于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教师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性、研究性、交互性教学活动,有利于教育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
(五)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积极应用经省教育厅审定的电子音像教材和各类教育资源,同时组织具有较高开发能力的教师参与省统一规划的教学资源开发项目。根据教学实际,组织设计、编制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资源(教案、课例、课件题库),依托浙江省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实现实验学校资源的共建共享。
(六)积极开展师资培训。积极选派教师参加由国家、省和市组织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技术开发应用培训;聘请专家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指导实验工作。使学校100%的教师通过培训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90%的教师通过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
(七)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在努力提高本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同时,应带动帮助和支持其他学校开展教育技术应用、资源建设等相关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为区域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作出积极贡献。
各地各校要明确任务,结合实际,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实验工作,力争出经验、出成果,做到“应用有特色,育人高质量、区域作示范”,真正成为教育信息化的窗口学校,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
三、完善机制,强化管理,不断健全实验学校工作体系
实验工作实行省、市、校三级管理体制。省、市、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领导小组要根据机构、人员等变化及时调整,确保机构健全,领导有力;要围绕实验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明确职责,制订措施,强化落实,确保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
各市领导小组要加强管理,坚持学校自愿参与的原则,根据前期实验工作和学校布局调整情况,在保证全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做好实验学校的调整工作。所有实验学校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校领导重视实验校工作,创新意识强,有较强的组织实施和科学研究能力。2、拥有一批锐意进取,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开展教育技术研究能力的教师队伍(有60%以上的教师参加过INTEL教师培训项目、省市级以上培训班等)。3、具备基本的实验条件和环境。设施和硬件建设达到《浙江省中小学现代教育装备标准》(标准2),软件及网络环境建设达到《浙江省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暂行标准》(标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