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升级,加强农产品保鲜、贮藏、配送、运输等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发展产销直挂、连锁经营、产品配送等现代销售方式。举办陕西金秋果业博览会,参加全国性农产品交易会,提高陕西优质农产品知名度。实行绿色通道政策,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培育农村流通主体,规范各类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立各种农产品行业协会。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建设,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市场、大流通。加快供销合作社组织创新和经营创新,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健全农产品标识和可追溯制度,严格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十)积极推进各项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全面推行“乡财乡用县监管”。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优先将农业大县纳入改革范围。继续搞好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工作。三年内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把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经营方式落实到户,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国有农场体制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发挥农垦企业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按照经营性和公益性分离的原则,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畜牧兽医管理体制、种子管理体制改革。
五、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增收措施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安排、干部配备上体现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农民增收工作,特别是县级政府主要领导要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抓发展、促增收上。各有关部门要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强化服务意识。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作风,密切与农民群众的联系,深入调查研究,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集中群众智慧,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
(二)明确责任主体。粮食单产提高工程、果业提质增效工程、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畜牧业收入倍增工程由省农业厅牵头组织实施,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扶贫开发办等部门和市、县、区政府予以配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创业工程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牵头组织实施,省教育厅、省农业厅、省扶贫开发办和市、县、区政府予以配合。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工程和县域工业化工程由省级相关厅局牵头,市、县、区政府组织实施。省级有关部门和各市、县、区政府要结合实际,制订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确保七大工程顺利实施。
(三)完善考核机制。各地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根据不同地区和部门的特点,制订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绩效考评体系。按照《中共陕西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实施意见》精神,加强农民收入统计调查监测工作,将农民收入指标纳入市、县、区领导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并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省上每年对“三农”工作成绩突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名列各市前列的县(市、区)予以表彰奖励;对“三农”工作落后、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连续两年在各市排倒数第一的县(市、区)给予通报批评,主要领导不得提拔。
(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注重从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村干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鼓励乡镇干部到村兼职、党政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员工到村帮助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增强他们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能力。完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规范民主选举,搞好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坚持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议事会议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依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搞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完善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附件:1. 粮食单产提高工程规划(2008-2012年)
2. 果业提质增效工程规划(2008-2012年)
3. 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规划(2008-2012年)
4. 畜牧业收入倍增工程规划(2008-2012年)
5. 中药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
6. 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
7. 蚕桑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
8. 水产养殖发展规划(2008-2012年)
9. 干杂果经济林发展规划(2008-2012年)
10. 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民创业工程规划(2008-2012年)
11. 县域工业化工程规划(2008-2012年)
附件1:
粮食单产提高工程规划(2008-2012年)
(省农业厅)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省粮食单产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特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一)粮食生产现状。2004年以来,我省粮食生产连续五年实现丰收,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4650万亩,总产1067万吨,亩产229公斤,较2004年增加44公斤。小麦面积1750万亩,总产357万吨,种植区域进一步向关中、渭北优生区集中,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83.5%和88.9%,单产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1公斤;玉米面积1590万亩,总产499万吨,亩产313公斤;水稻面积162万亩,总产67万吨,亩产413公斤。
(二)粮食单产潜力分析。2007年,我省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单产分别是全国水平的75.9%、76.9%、86.1%和68.3%。与周边省份比较,我省粮食单产水平也比较低。近年来,我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扶风县小麦万亩示范方亩产达到526.7公斤,榆林春玉米千亩示范方亩产超过1000公斤,靖边县马铃薯千亩示范方亩产5037公斤,城固县水稻百亩攻关田亩产达到767公斤。高产创建活动表明,我省主要粮食作物单产仍有较大增长空间。据专家测算,随着农业科技贡献率的提高,今后五年小麦单产有望提高40公斤、玉米单产有望提高50公斤、水稻单产有望提高40公斤、鲜薯单产有望提高300公斤。
(三)主要问题。粮食生产基础设施薄弱,中低产田面积较多,耕地质量不高;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创新不够,现有技术规范化和熟化度不高;高产典型带动作用不强,没有充分发挥新品种、新技术的辐射作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薄弱,经费保障不力,科技成果转化难,关键技术到位率低。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 “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稳定总产,保障供给”的目标,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大力推广粮食作物高产高效重大实用技术,继续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二)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800万亩,单产达到270公斤,总产1300万吨,产值320亿元左右,新增纯收入20亿元。其中:小麦面积稳定在1600万亩左右,单产达到285公斤;玉米面积达到1900万亩,单产达到320公斤,新增农民收入8亿元;水稻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左右,单产达到415公斤;马铃薯面积达到700万亩,其中地膜马铃薯300万亩,单产达到190公斤(折粮),新增农民收入12亿元。
三、区域布局
关中地区以提升小麦、玉米单产水平为重点,推广小麦、玉米一体化高产集成配套技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渭北地区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地膜玉米生产,挖掘单产潜力,提高种植效益;陕北地区抓好粮食增产工程,重点发展地膜玉米、马铃薯产业,做大做强特色小杂粮产业;陕南平坝区巩固、提高水稻生产水平,浅山丘陵区大力发展马铃薯、玉米间作套种高效农业。
四、重大项目
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提高单产水平。
(一)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加大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的良种引进繁育,开展良种统繁统供,加快良种更新步伐,提高良种覆盖率。建设一批综合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和新品种示范、展示园;建设主要粮食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配套种子加工设备和仓储库房;建立健全种子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省、市种子质检中心。
(二)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在关中小麦玉米主产区、陕南水稻主产区、陕北马铃薯主产区改造中低产田500万亩,其中关中灌区300万亩、陕南和陕北各100万亩。关中灌区中低产田改造以小麦高留茬和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测土配方施肥为主要内容,抓好小麦玉米“吨粮田”建设;陕南重点推广节水灌溉和水肥综合运用技术,增加灌溉面积,提高水肥利用率;陕北重点推广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大垄沟耕作、抗旱品种等技术措施,提高粮食单产。
(三)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在全省选择36个粮食生产大县(场),建设73个万亩连片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实现小麦亩产500公斤以上,夏玉米、马铃薯(折粮)亩产600公斤以上,水稻亩产700公斤以上,春玉米亩产800公斤以上;高产创建示范实施面积84万亩,辐射带动400万亩,单产较前三年平均增长10%以上,新增粮食24万吨。
1. 小麦。在关中地区重点推广“四改技术”,即:改播种偏早为适时晚播,改撒播为条播,改底肥“一炮轰”为氮肥后移,改晚冬灌为早冬灌,建立核心示范方田50万亩。
2. 玉米。在关中地区重点推广夏玉米“四改一增一晚技术”,即:改软茬播种为免耕直播,改一次施肥为两次施肥,改大穗平展型品种为紧凑耐密型品种,改灌救命水为灌好关键水,增加密度,适时晚收,建立核心示范方田50万亩;在榆林长城沿线滩区,推广选良种、增密度、盖地膜、配方肥四项关键技术,建立春玉米核心示范方田10万亩。
3. 马铃薯。以陕北和秦巴浅山丘陵区为重点,每年建设100万亩高标准丰产栽培示范区,普及推广脱毒种薯、地膜覆盖、高垄栽培三项关键技术;建设1万亩原种繁育田和15万亩良种生产基地,建设标准型贮藏窖(库)10万吨。
4. 水稻。在汉中、安康重点推广优质品种、旱育秧苗、增加密度、免耕栽培、减氮增磷、稻曲病防治五项高产技术,建立核心示范方田10万亩。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粮食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建立和完善粮食安全责任制,逐级分解粮食生产任务,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保证粮食播种面积、产量不减少。各有关部门要尽职尽责,切实做好耕地保护以及粮食生产、流通、储备、市场调控等工作。
(二)加大政策扶持。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粮食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制订配套发展措施,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创新财政扶持方式,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支持实施种子工程和高产创建活动,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夯实粮食发展基础;积极引导农民、社会资本、信贷资金投入粮食生产,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三)强化科技支撑。实施农科教结合,加强协作攻关,强化技术支撑。建立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运转正常、服务高效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水平。加强技术创新和集成推广,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提升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
附表:
1. 陕西省小麦规划任务表
单位:万亩;万吨
地 区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面积 | 总产 | 总产 | 增量 | 总产 | 增量 | 总产 | 增量 | 总产 | 增量 | 总产 | 增量 |
全 省 | 1750 | 357.0 | 377.0 | 20.0 | 397.0 | 20.0 | 417.0 | 20.0 | 437.0 | 20.0 | 456.2 | 19.2 |
西安市 | 312 | 76.7 | 81.1 | 4.4 | 85.5 | 4.4 | 89.9 | 4.4 | 94.3 | 4.4 | 99.5 | 5.2 |
铜川市 | 48 | 7.2 | 7.5 | 0.3 | 7.8 | 0.3 | 8.1 | 0.3 | 8.4 | 0.3 | 9.0 | 0.6 |
宝鸡市 | 292 | 66.9 | 70.9 | 4.0 | 74.9 | 4.0 | 78.9 | 4.0 | 82.9 | 4.0 | 87.0 | 4.1 |
咸阳市 | 346 | 80.3 | 85.1 | 4.8 | 89.9 | 4.8 | 94.7 | 4.8 | 99.5 | 4.8 | 104.0 | 4.5 |
渭南市 | 464 | 86.2 | 91.6 | 5.4 | 97.0 | 5.4 | 102.4 | 5.4 | 107.8 | 5.4 | 112.0 | 4.2 |
延安市 | 14 | 2.1 | 2.2 | 0.1 | 2.3 | 0.1 | 2.4 | 0.1 | 2.5 | 0.1 | 2.5 | 0.0 |
汉中市 | 69 | 12.2 | 12.6 | 0.4 | 13.0 | 0.4 | 13.4 | 0.4 | 13.8 | 0.4 | 14.0 | 0.2 |
榆林市 | 5 | 0.2 | 0.2 | 0.0 | 0.2 | 0.0 | 0.2 | 0.0 | 2.0 | 0.0 | 2.0 | 0.0 |
安康市 | 82 | 13.3 | 13.7 | 0.4 | 14.1 | 0.4 | 14.5 | 0.4 | 14.9 | 0.4 | 15.0 | 0.1 |
商洛市 | 112 | 10.3 | 10.4 | 0.1 | 10.5 | 0.1 | 10.6 | 0.1 | 10.7 | 0.1 | 11.0 | 0.3 |
杨凌示范区 | 5 | 1.7 | 1.8 | 0.1 | 1.9 | 0.1 | 2.0 | 0.1 | 2.1 | 0.1 | 2.1 | 0.0 |
2. 陕西省玉米规划任务表
单位:万亩;万吨
地 区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面积 | 总产 | 总产 | 增量 | 总产 | 增量 | 总产 | 增量 | 总产 | 增量 | 总产 | 增量 |
全 省 | 1590 | 498.8 | 520.6 | 21.8 | 542.4 | 21.8 | 564.2 | 21.8 | 586.0 | 21.8 | 608.0 | 22.0 |
西安市 | 304 | 105.6 | 109.5 | 3.9 | 113.4 | 3.9 | 117.3 | 3.9 | 121.2 | 3.9 | 125.0 | 3.8 |
铜川市 | 25 | 9.7 | 10.4 | 0.7 | 11.1 | 0.7 | 11.8 | 0.7 | 12.5 | 0.7 | 13.0 | 0.5 |
宝鸡市 | 189 | 62.4 | 65.1 | 2.7 | 67.8 | 2.7 | 70.5 | 2.7 | 73.2 | 2.7 | 76.0 | 2.8 |
咸阳市 | 256 | 92.8 | 96.4 | 3.6 | 100.0 | 3.6 | 103.6 | 3.6 | 107.2 | 3.6 | 111.0 | 3.8 |
渭南市 | 249 | 80.1 | 83.9 | 3.8 | 87.7 | 3.8 | 91.5 | 3.8 | 95.3 | 3.8 | 99.0 | 3.7 |
延安市 | 68 | 26.1 | 26.9 | 0.8 | 27.7 | 0.8 | 28.5 | 0.8 | 29.3 | 0.8 | 30.0 | 0.7 |
汉中市 | 99 | 19.1 | 20.9 | 1.8 | 22.7 | 1.8 | 24.5 | 1.8 | 26.3 | 1.8 | 28.0 | 1.7 |
榆林市 | 181 | 52.6 | 56.1 | 3.5 | 59.6 | 3.5 | 63.1 | 3.5 | 66.6 | 3.5 | 70.0 | 3.4 |
安康市 | 119 | 22.1 | 22.7 | 0.6 | 23.3 | 0.6 | 23.9 | 0.6 | 24.5 | 0.6 | 25.0 | 0.5 |
商洛市 | 93 | 25.0 | 25.6 | 0.6 | 26.2 | 0.6 | 26.8 | 0.6 | 27.4 | 0.6 | 28.0 | 0.6 |
杨凌示范区 | 7 | 3.2 | 3.0 | -0.2 | 3.0 | 0.0 | 3.0 | 0.0 | 3.0 | 0.0 | 3.0 | 0.0 |
3. 陕西省水稻规划任务表
单位:万亩;万吨
地 区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面积 | 总产 | 总产 | 增量 | 总产 | 增量 | 总产 | 增量 | 总产 | 增量 | 总产 | 增量 |
全 省 | 161.9 | 66.9 | 70.1 | 3.2 | 73.3 | 3.2 | 76.5 | 3.2 | 79.7 | 3.2 | 83.0 | 3.3 |
汉中市 | 113.8 | 45.6 | 47.7 | 2.1 | 49.8 | 2.1 | 51.9 | 2.1 | 54.0 | 2.1 | 56.0 | 2.0 |
安康市 | 35.7 | 16.2 | 16.8 | 0.6 | 17.4 | 0.6 | 18.0 | 0.6 | 18.6 | 0.6 | 20.0 | 1.4 |
4. 陕西省马铃薯规划任务表
单位:万亩;万吨(鲜重)
地 区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面积 | 总产 | 总产 | 增量 | 总产 | 增量 | 总产 | 增量 | 总产 | 增量 | 总产 | 增量 |
全 省 | 450 | 405 | 457 | 52 | 509 | 52 | 561 | 52 | 613 | 52 | 665 | 52 |
延安市 | 50 | 50 | 57 | 7 | 64 | 7 | 71 | 7 | 78 | 7 | 85 | 7 |
汉中市 | 50 | 40 | 44 | 4 | 48 | 4 | 52 | 4 | 56 | 4 | 60 | 4 |
榆林市 | 200 | 195 | 217 | 22 | 239 | 22 | 261 | 22 | 283 | 22 | 305 | 22 |
安康市 | 100 | 80 | 94 | 14 | 108 | 14 | 122 | 14 | 136 | 14 | 150 | 14 |
商洛市 | 50 | 40 | 45 | 5 | 50 | 5 | 55 | 5 | 60 | 5 | 65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