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 | 2008 | 50.0 | 65.0 | 16.0 | 0.1 | 4.8 | 48.0 | 31.2 | 217.9 | 216.3 | 4.4 | 1.4 | 0.3 | 11.0 |
2009 | 55.0 | 70.0 | 18.0 | 0.1 | 5.4 | 54.0 | 35.0 | 250.0 | 250.0 | 5.0 | 1.4 | 0.5 | 12.0 |
2010 | 60.0 | 80.0 | 20.0 | 0.2 | 6.0 | 60.0 | 39.2 | 300.0 | 280.0 | 5.6 | 1.6 | 0.5 | 15.0 |
2011 | 69.0 | 100.0 | 25.2 | 0.2 | 6.0 | 70.0 | 44.0 | 300.0 | 290.0 | 7.2 | 1.5 | 0.6 | 15.0 |
2012 | 80.0 | 110.0 | 25.0 | 0.2 | 7.0 | 77.0 | 50.0 | 300.0 | 295.0 | 8.0 | 2.0 | 0.6 | 19.0 |
杨凌 | 2008 | 6.5 | 8.0 | 1.3 | 1.0 | 0.1 | 0.5 | 0.4 | 29.1 | 25.7 | 0.6 | 0.3 | 3.7 | 1.7 |
2009 | 7.0 | 9.0 | 1.4 | 1.1 | 0.2 | 0.7 | 0.5 | 35.0 | 30.0 | 0.6 | 0.4 | 4.0 | 2.0 |
2010 | 8.0 | 10.0 | 2.0 | 1.2 | 0.2 | 0.8 | 0.5 | 35.0 | 33.6 | 0.7 | 0.4 | 4.5 | 2.0 |
2011 | 8.8 | 10.0 | 1.8 | 1.4 | 0.2 | 1.0 | 0.6 | 40.0 | 37.0 | 0.8 | 0.5 | 5.0 | 2.5 |
2012 | 10.0 | 14.0 | 2.0 | 1.5 | 0.2 | 1.0 | 0.7 | 40.0 | 35.0 | 1.0 | 0.5 | 7.0 | 3.0 |
全省 | 2008 | 955.0 | 1140.0 | 190.0 | 52.0 | 58.5 | 750.0 | 530.0 | 5520.0 | 5500.0 | 110.0 | 48.0 | 190.0 | 315.0 |
2009 | 1070.0 | 1310.0 | 210.0 | 58.0 | 64.0 | 845.0 | 600.0 | 6000.0 | 5900.0 | 130.0 | 52.0 | 240.0 | 360.0 |
2010 | 1200.0 | 1500.0 | 240.0 | 64.0 | 70.0 | 950.0 | 670.0 | 6500.0 | 6400.0 | 150.0 | 58.0 | 270.0 | 420.0 |
2011 | 1340.0 | 1740.0 | 270.0 | 71.0 | 77.5 | 1070.0 | 755.0 | 7050.0 | 6900.0 | 170.0 | 63.0 | 310.0 | 480.0 |
2012 | 1500.0 | 2000.0 | 300.0 | 80.0 | 85.0 | 1200.0 | 850.0 | 7600.0 | 7500.0 | 200.0 | 70.0 | 360.0 | 550.0 |
附件5:
中药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
(省发展改革委)
为了充分发挥我省中药资源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中药产业,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特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我省中药资源主要分布在陕南,种植历史悠久,一直受到地方政府和群众的高度重视。特别是2003年省政府提出加快陕南中药产业发展的意见后,陕南中药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一是中药材种植初具规模。截至2007年底,陕南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400多万亩,其中规范化种植面积60万亩,已有丹参、山茱萸、天麻、绞股蓝等四个品种通过了国家GAP认证。汉中的天麻、山茱萸、西洋参等,安康的绞股蓝、黄姜、黄连等,商洛的丹参、黄芩、桔梗等中药材已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品种。二是中药加工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年加工能力达1万吨以上,14家制药企业取得国家批准药号300多种,10家中药饮片企业通过GMP认证,成规模的医药中间体加工企业超过100家。黄姜、绞股蓝、银杏等药材有效成份的提取、纯化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三是中药材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07年,陕南中药产业实现产值50亿元,中药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6%。陕南中药产业虽然得到较快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药源基地种植分散,企业规模较小,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品牌效应不突出,资金投入不足。
中药材国际国内需求旺盛,市场前景广阔,陕南中药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做强陕南中药产业具备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依托资源优势和现代技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核心,加快构建中药药源生产体系、中药加工生产体系和中药市场营销与服务体系,实现中药材种植规模化、规范化和制药企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使中药产业成为陕南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二)发展目标。到2012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50万亩,其中规范化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中药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其中工业产值达到40亿元;农民从中药产业中获得的总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中药产业加工和研发体系进一步提升,中药材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区域特色知名品牌2-3个。
三、发展重点
(一)优化区域布局。积极实施木本上山、草本入川和野生资源抚育工程,选择陕南品质优良、具有市场开发前景的主要中药材品种,选择最佳生长区域,推进中药材品牌化、规范化和规模化建设。
专栏一 陕南中药种植区域规划重点布局
优化发展区域:佛坪、宁强、略阳、平利、商州、留坝等县,优先发展山茱萸、天麻、猪苓、绞股蓝、西洋参、丹参、黄芩、银杏等品种,示范带动增加中药材规范化种植20万亩;
重点发展区域:城固、镇坪、太白、凤县、镇安、柞水、宁陕等县,重点发展元胡、柴胡、附子、连翘、金银花、秦艽、党参、桔梗、黄连等品种,带动增加规模化种植100万亩;
适生发展区域:略阳、旬阳、宁陕、镇安、太白等适生区,积极发展黄精、白芨、苍术、三叶木通、重楼、太白“七药”、大黄、华细辛等品种,进一步做大规模,增加种植面积30万亩。
(二)大力推进药源基地建设。按照种植品种基地化、基地种植规范化、规范种植规模化的原则,在最佳适宜区建设20类33个集中连片的中药材专业化种植区(带),打造秦巴山区优质药源基地。到2012年,辐射带动陕南中药种植面积达到550万亩。
专栏二 陕南中药产业规划发展面积分年度目标
单位:万亩
| 2007年基数 | 2008年面积 | 2009年面积 | 2010年面积 | 2011年面积 | 2012年面积 | 年均增加面积 |
汉中 | 205 | 206 | 208 | 210 | 215 | 220 | 3 |
安康 | 66 | 72 | 81 | 91 | 100 | 110 | 8.8 |
商洛 | 138 | 145 | 153 | 162 | 170 | 180 | 8.4 |
野生资源抚育 | | | | | | 43 | |
专栏三 秦巴山区20个优质药源基地
天麻药源基地:勉县、略阳、宁强、镇坪、宁陕、平利、岚皋、丹凤、商州、山阳等县区规划种植面积11万亩。
山茱萸药源基地:佛坪、洋县、太白、商南、丹凤、山阳等县规划种植面积23万亩。
杜仲药源基地:略阳、宁强、南郑、岚皋、平利、汉阴、山阳、商南、镇安、柞水等县规划种植面积153万亩。
附子药源基地:城固、洋县、勉县、南郑等县规划种植面积1.5万亩。
猪苓药源基地:略阳、勉县、留坝、城固、宁陕、汉阴、柞水等县规划种植面积1万亩。
银杏药源基地:宁强、略阳、留坝等县规划种植面积7万亩。
元胡药源基地:城固、洋县、南郑等县规划种植面积3万亩。
黄姜药源基地:白河、旬阳、岚皋、山阳、镇安、山阳等县规划种植面积29万亩。
绞股蓝药源基地:平利、岚皋、镇坪等县规划种植面积5万亩。
丹参药源基地:商州、洛南、山阳、勉县、洋县、城固等县区规划种植面积11万亩。
柴胡药源基地:商州、丹凤、太白、凤县等县区规划种植面积21万亩。
金银花药源基地:商州、山阳、镇安、柞水等县区规划种植面积30万亩。
红豆杉药源基地:洛南、镇安、柞水、凤县、太白等县规划种植面积2万亩。
桔梗药源基地:洛南、商州、山阳等县区规划种植面积10万亩。
秦艽药源基地:凤县、太白等县规划种植面积0.5万亩。
党参药源基地:凤县、太白、留坝等县规划种植面积0.5万亩。
葛根药源基地:镇坪、平利、岚皋、宁陕、佛坪、太白等县野生资源抚育规划面积20万亩。
华中五味子药源基地:镇安、柞水、宁陕、留坝、佛坪、太白等县野生资源抚育规划面积20万亩。
重楼药源基地:宁陕、旬阳、柞水、留坝、佛坪、太白等县野生资源抚育规划面积1万亩。
太白“七药”药源基地:太白、佛坪等县野生资源抚育规划面积2万亩。
(三)加快发展中药加工业。发展以丹参、绞股蓝、西洋参等为原料的中药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突出抓好丹参、黄姜和绞股蓝产业链的构建和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积极开发优势特色品种系列产品,打造陕南10个中药材知名品牌、2-3个中药名牌产品。加强中药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发展食品、保健品、化妆品、有机化工、肥料、饲料等相关产业。
专栏四 陕南中药加工业发展重点
三大产业链条:①丹参产业链--丹参总酚酸盐、丹参总酮、丹酚酸B、丹参酮ⅡA、复方丹参片、丹参注射液等;②黄姜产业链--水解物、皂素、双稀、黄体酮、激素等;③绞股蓝产业链--绞股蓝总苷、绞股蓝冠脉康、绞股蓝地塞米松等。
五大中成药系列产品:杜仲系列产品、天麻系列产品、西洋参系列产品、山茱萸系列产品、盘龙七系列产品。
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中药饮片加工、中药中间体加工、中药制药企业和以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衍生产品企业各5-10家,饮片年加工1万吨以上,中间体加工企业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5家、超过亿元的2-3家,制药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0-15亿元。
(四)完善产业发展配套。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品种选育、中药饮片加工、中药制剂新剂型研发、中药新药研发、中药提取和精制等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加强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全面提高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新药质量控制水平。加强医药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现代化中药销售网络平台和中药材配送中心,不断提高陕南中药材和医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四、保障措施
(一)增加投入,改善基础条件。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以资本金、贴息、补助等方式,支持加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化经营,建立健全中药种植、加工服务体系。改善金融服务,增加信贷资金总量,加大对中药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积极推进10个规模化种植基地和40个中药提取加工项目建设。
(二)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依托各级农业、林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中药行业协会,建立多层次的科技服务组织,加强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病虫害预报、防治,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强教育培训,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训教育体系,鼓励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承包、技术服务和兴办各类科技实体。
(三)健全发展的体制保障。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提高种植效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产权置换,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发展水平。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市、县、区政府要围绕产业发展规划,制订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各有关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结合部门职能,制订落实支持中药产业发展的措施,为中药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附件6:
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
(省供销合作总社)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省茶叶产业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陕南突破发展的决定》和我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特制订本规划。
一、茶叶产业现状和发展形势
“十五”以来,我省茶园面积年均增长13%,产量年均增长20%以上,增速高于同期全国5个百分点,在全国19个产茶省中排第4位。2007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达101万亩,其中可采茶园面积67.08万亩,总产量1.4万吨,茶园面积和产量分别在全国排第8位和第15位;茶叶农业产值7.78亿元,茶叶产业综合产出12.84亿元;57.5万茶农种茶年纯收入5.47亿元,年人均收入951元。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消费增速加快。陕南茶区位于我国南水北调水源重点保护区,特别是大部分茶区位于富硒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扩大茶叶种植规模有足够的空间。我省加快发展茶叶产业的技术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目前已形成大专院校、茶叶研究所、茶叶科技推广站、技术服务中心共同参与的格局;各级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也为茶叶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茶农增收、企业增效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按照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机械化的要求,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建设优质茶叶示范种植基地,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重塑“泾阳茯茶”、“紫阳茶”两大传统品牌,弘扬汉唐皇家佛道茶文化,提升陕西茶叶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发展目标。到2012年,改造低产茶园50万亩,培育丰产茶园46万亩,新建茶园54万亩,使全省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到30万亩。认证有机茶园10万亩,认证无公害、绿色茶园100万亩。可采茶园面积达到10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4万吨,茶叶总产值达到24亿元,茶农种茶年纯收入达到15亿元,茶叶产业综合产出超过40亿元。
三、区域与布局
根据茶树生态适宜性的要求,结合地理、土壤、气候条件及茶叶产业发展潜力等要素,确定陕南3市22个县(区)为我省茶叶主产区。
1. 汉中市西乡等9个县到2012年茶叶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可采面积达到44万亩,其中西乡、宁强、勉县、南郑、镇巴、城固等县94个乡(镇)为重点实施区域。
2. 安康市紫阳、平利等9个县(区)到2012年茶叶种植面积达到53万亩,可采面积达到42万亩,其中紫阳、平利、汉滨、岚皋、汉阴、石泉等县(区)33个乡(镇)为重点实施区域。
3、商洛市商南等4个县到2012年茶叶种植面积达到37万亩,可采面积达到14万亩,其中商南、镇安等县26个乡(镇)为重点实施区域。
四、重点工程项目
(一)八大工程建设。
1. 茶园建设工程。一是抓好50万亩低产茶园改造。二是抓好现有16万亩生长旺盛茶园和30万亩新投产茶园管理,积极开展机采试验示范,力争2012年茶园机采、机修、机耕水平取得突破性发展。三是抓好54万亩新茶园建设,每个设区市每年集中抓3个千亩以上的标准化茶园示范片,县(区)也要建立百亩以上的标准化茶园示范片,通过示范带动茶农扩大茶园面积。
2. 良种繁育工程。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建立全省茶叶种质资源圃;在汉中、安康、商洛各建1个茶树有性系、无性系良种母本园;在茶叶主产县建立和完善30个年产500万株无性系良种繁育圃。坚持外引与自繁自育相结合,加大对良种的培育、改良和推广。
3. 清洁化生产工程。一是抓好茶园环境清洁化建设。推广农业、物理、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和有机肥施用,建立全省优质茶叶示范种植基地,支持和鼓励茶企业进行无公害茶、绿色茶、有机茶基地和产品认证。二是抓好茶叶清洁化加工。加大茶叶初制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搞好名优茶机械的选型配套,完善机制工艺技术规程。到2012年,全省符合清洁化生产要求的初制加工厂达到800个,茶叶初制加工能力达到4万吨。
4. 新产品开发工程。支持年产茶叶800吨以上主产县,建设改造精制茶加工或初精制加工合一、年加工能力500吨以上加工厂。鼓励企业开发紧压茶、乌龙茶、花茶、袋泡茶以及保健茶等茶叶深加工产品;结合市场需要恢复陕西茯砖茶生产,加快建设年产5000吨茯砖茶加工厂。支持茶叶企业、茶研所、食品饮料企业等联合开发茶多酚、茶饮料、茶食品等,延长产业链,提高茶业综合经济效益。
5. 品牌建设工程。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支持优势企业通过联合和扩张,集聚各种生产要素,打造8-10个省内知名品牌、1-2个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品牌。多管齐下,全方位塑造“泾阳茯茶”、“紫阳茶”等品牌。定期召开茶叶博览会,展示富硒陕茶的独特功效和魅力,提高陕茶知名度。加强茶文化研究,深度提炼陕茶文化。
6. 龙头企业建设工程。积极培育一批上连市场、下连基地的核心龙头企业,力争每个县(区)培育1-2个市级龙头企业,全省培育5-10个省级龙头企业、2-3个国家级龙头企业,带动全省茶叶产业发展。
7. 市场体系建设工程。建设年交易量5000吨、年交易额3亿元以上的茶叶展销中心1个,年交易量达到2000吨、年交易额1亿元以上的综合性茶叶批发市场3个。各县(区)在重点产茶乡镇建设一批茶叶初级市场,促进茶叶的生产和流通。大力发展各类流通、服务中介组织,积极培育茶叶经纪人队伍。建立完善茶叶销售网络,积极探索连锁经营和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方式。
8. 科技队伍建设工程。建立完善市、县、乡三级茶叶科技服务体系,在茶叶集中产区,县、乡两级配备茶叶专业技术推广人员,加强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整合科研力量,着力研究解决制约茶叶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把茶叶科技人才引进纳入市、县、区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涉茶专业大中专学生到茶叶基地工作。依托设有茶专业的大专院校,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电化教学,多渠道、多手段开展对茶农和企业人员的培训。
(二)两大保证体系建设。
1、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在《汉中绿茶标准综合体》、《天然富硒茶综合体》等地方标准基础上,按照国家茶叶无公害和有机茶产品的生产标准,建立完善全省茶叶标准化体系,规范陕茶的生产、加工和包装,逐步实现陕茶产品标准化。积极开展ISO9000质量体系、ISO4000环保体系、HACCP食品安全保证体系认证。
2. 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整合茶叶检测机构力量,加强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各市依托当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充实检测力量,加强茶叶质检。县、乡建立监测网点,逐步完善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上成立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供销社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实施全省茶叶产业规划的指导、协调、管理等工作,办公室设在省供销社。
(二)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政策扶持,大力发展各级茶叶协会和茶农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加强种植户、加工销售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横向联合,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开拓市场。
(三)加大投入力度。省级财政逐年增加茶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相关市县也要加大对茶叶产业的投入。省级有关部门安排退耕还林、扶贫开发、移民开发、陕南突破发展、以工代赈等项目时,要向茶叶产业倾斜。金融机构增加信贷规模,加大支持力度。
(四)强化政策扶持。积极引导茶园使用权流转,适度向专业大户集中。利用林业用地开发茶园的,林业部门要优先为其办理林权证书。按照农机补贴政策,认真落实茶叶机械补助。新建茶园符合政策的可享受国家退耕还林补助。相关市县对连片种植密植无性系茶园的茶农及茶叶企业适当给予种苗补贴,对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在申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时给予优先考虑。
附表:
1.150万亩茶园面积分地区规划表
单位:万亩 |
指标 | 合计 | 汉中 | 安康 | 商洛 |
2012年茶园总面积 | 150 | 60 | 53 | 37 |
低产茶园改造面积 | 2008-2012年合计 | 50 | 30 | 14 | 6 |
2008年规划 | 11 | 5 | 4 | 2 |
2009年规划 | 18.25 | 11.25 | 5 | 2 |
2010年规划 | 15.75 | 8.75 | 5 | 2 |
2011年规划 | 5 | 5 | | |
2012年规划 | | | | |
丰产茶园培育面积 | 2008-2012年合计 | 46 | 10 | 24 | 12 |
2008年规划 | 7 | | 4 | 3 |
2009年规划 | 11 | 3 | 5 | 3 |
2010年规划 | 12 | 4 | 5 | 3 |
2011年规划 | 11 | 3 | 5 | 3 |
2012年规划 | 5 | | 5 | |
新建茶园面积 | 2008-2012年合计 | 54 | 20 | 15 | 19 |
2008年规划 | 6 | 1 | 2 | 3 |
2009年规划 | 12.4 | 4.4 | 4 | 4 |
2010年规划 | 12.7 | 4.7 | 4 | 4 |
2011年规划 | 12.3 | 5.3 | 3 | 4 |
2012年规划 | 10.6 | 4.6 | 2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