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强宏观质量状况分析和测评
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及时对本地区的产品质量状况进行分析,发布年度工业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组织做好本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测评工作,更好地掌握本地区的产品质量总体状况,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本地区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
(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各地要开展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产品质量法律意识和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加大对产品质量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推进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加强岗位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五)加强检验检测机构建设
围绕我市八大支柱产品和七大区域品牌的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要求,以国家级质检中心建设为龙头,加强各类质量信息、检验检测、技术研发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按照装备一流、人才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的要求,加强国家级质检中心建设,抓紧建设国家玩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进一步完善食品、纺织服装、玩具省级检测站的建设,加快精细化工省级检测站的建设,形成与研发基地考产基地相配套的检测基地,为各类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品改良、质量验证提供优质服务和技术支撑。
七、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
(一)着力提高全民质量意识
深入开展“质量月”等群众性产品质量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产品质量的良好氛围;引导消费者增强维权和产品质量意识,提高识假辨假能力,依法维护合法权益。通过在企业开展全员产品质量知识和劳动技能培训竞赛等活动,使企业员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以质取胜的理念。
(二)充分发挥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
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发挥规范行业、促进产业、服务企业的作用,及时制订本行业的质量振兴规划和具体措施,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积极引导业内企业开展质量兴企、质量兴业等活动,积极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品牌培育、标准制订和产品质量管理工作提供服务。
(三)强化产品质量宣传和社会监督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大新闻宣传力度,注重宣传推广优质安全产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社会团体的舆论宣传和监督作用,加大对产品质量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有条件的地区可建立产品质量社会监督员制度,积极动员社会公众参与产品质量的监督工作。
八、加强对产品质量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