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科普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科普社会化运作机制不强,科普从业人员职业化进程缓慢;科普人才匮乏;科普文化产业有待进一步发展;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与需求不相适应,相比发达省份有一定距离。目前,县级科普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机构不健全;二是工作经费没有保障,基础设施、阵地缺乏;三是科普工作人员队伍不足。科普传播力度远远不够,直接影响了科普事业整体功能的充分发挥。
3、科普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
长期以来,管理部门的体制分割,造成科普资源的分散,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由于力量分散,整体效果不显著,团体综合优势和独特优势发挥不够。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以及科协团体等部门在培育开发科普资源的同时,还需通过“交流、合作、共建”等机制进一步整合,实现科普资源效益最大化。
4、多渠道的科普投入格局还未形成
科普工作和科普事业的投入基本依赖于政府财政,社会多元化投入渠道单一,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普及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科普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严重地影响了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阻碍了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正常开展。全省科普投入差距较大,高的达人均2元,低的只有0.03元/人,大部分为人均0.2~0.3元,省级也只有人均0.3元。
二、 云南科普工作“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紧紧依靠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和科普组织,广泛发动社会各界,以科普能力建设为切入点,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广电及报刊等传播媒体、重大项目、活动为载体,以完善科普运行机制、优化科普环境为支撑,拓展科普的渠道和形式,提升科普手段,丰富科普内容,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科普工作新局面。
(二)主要目标
--公民科学文化素养明显提高,力争到十一五末,将全省三分之一的县(市、区)创建成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到2010年,使我省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水平提高到1.5%以上,接近中部地区水平。
--加速形成包括以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手机在内的五大科普传播体系、科普文化产业及科普保障等四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