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时期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在推进全市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必须坚持把加快农民增收和发展村镇经济作为“三农”工作核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收入来源渠道;必须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必须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形成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推进重点举措实施,努力实现农民和村镇集体双增收
(五)强力推进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把走淮安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支持和促进蔬菜园艺、规模畜禽、特色水产和优质稻米等产业发展,加快培育粮油、畜禽等年销售收入百亿元大产业,确保到2010年实现全市培育11个年销售十亿元农业主导产业目标。加大以奖代补力度,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重点扶持主导产业发展,逐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世行、黄河故道治理等项目资金用于扶持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比重。优先安排主导产业项目用地,对发展主导产业的管理、仓储用房以及配套服务等附属设施建设用地,按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其用地指标可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置换方式取得,面积控制在农业项目用地规模的3%以内;不破坏耕作条件的,按照农用地进行管理。坚持以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加快推进主导产业向高效农业转变,确保到2012年全市高效农业、高效渔业面积比重分别达35%和45%以上,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70%以上。
(六)强力推进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工业化进程,在坚持保护环境、节约用地的原则下,重点推进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努力培育和壮大乡镇财源,力争到2012年全市所有乡镇财政收入超1000万元。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30个市级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各县(区)财政也要视财力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扶持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坚持谁投资、谁收益,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确保到2012年全市建设标准厂房500万平方米。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力争到2012年全市引进规模工业项目1000个,培植列统企业500户。严格进区项目准入制度,有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和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一律不得进区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