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工作机制,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优化整合体育资源,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4主要任务。用3年左右时间,使我市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普遍提高,98%的在校中小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等级;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75%以上的中小学生达到良好等级,耐力、力量、柔韧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肥胖和近视发生率明显下降。
--不断改善学校体育卫生设施。各级各类学校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要求,配齐配足学校体育卫生器材设施;新建学校设计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生均体育活动面积要求。
--切实提高师资水平。根据《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在上级部门核定的教师总编制数内,配备体育教师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健全师资培训长效机制,2010年前完成全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分层次全员培训。
--依法保证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
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精神,开足开齐体育课,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确保青少年学生在校每天锻炼1小时。
三、认真落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工作措施
5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各级教育、体育、卫生行政部门要联合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研究,建立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评估机制,完善相应机构。要普遍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书制度、公告制度,加强数据统计过程监管,确保监测数据的客观真实性。学生体质监测结果应当定期向本级政府、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向社会和学生家长公告。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根据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报告书纳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