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抗旱应急预案的通知


  东江由东往西穿越东莞市北部,全市96%属于东江流域,主要河流为东江干流及其支流石马河、寒溪水和东引运河。

  东莞市近海潮汐属不正规半日潮,通常从11月至次年2月为咸潮活跃期。根据分析,20世纪90年代,当上游博罗水文站流量仅150立方米/s 时,以氯离子浓度小于0.25‰为标准,咸潮线可到达北干流的大墩,南支流的莞城附近。但由于东江下游及三角洲河段河沙过量开采所导致的河床断面扩大与严重下切,以及东江取水量的逐年增加,博罗站同级流量下咸潮界限有较为明显的上移趋势。2004年11月~12月监测资料显示,在博罗水文站平均流量171立方米/s,大潮期东莞市东城水厂取水口每日最大氯化物平均值达到250.1mg/l,东城取水口以下的第三、第四、第二、万江、宏远、中堂等水厂由于含氯度超标,只能实行间断供水。

  截止2007年底,东莞市共有水库117宗,其中,中型水库8宗,小(一)型水库45座,小(二)型64座;水库总控制集雨面积568.9k㎡,总蓄水库容3.84亿立方米,兴利库容2.42亿立方米,设计供水能力3.64亿立方米,年提供居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用水2.53亿立方米。2006年东莞市总供水能力达到600万立方米/日,日平均供水量450万立方米,高峰期供水量约500万立方米/日。

  自东江干流桥头至南支莞城河段,是东莞市的重要供水水源地,沿岸主要自来水厂有:桥头自来水厂,日供水量11.5万吨;企石自来水厂,日供水量7万吨;东莞市第五水厂,日供水量50万吨;石排自来水厂,日供水量8.5万吨;石龙自来水厂,日供水量15.5万吨;茶山自来水厂,供水量18万吨;石碣自来水厂,日供水量20万吨;东城自来水厂,日供水量20万吨;东莞市第三水厂,日供水量110万吨;东莞市第四水厂,日供水量30万吨;万江自来水厂,日供水量6万吨;东莞市第二水厂,日供水量6万吨。以上12间水厂合计供水量达289.5万吨,约占日平均供水量的65%。

  以东莞本地水资源,即以水库为供水水源地的主要自来水厂有:谢岗自来水厂,日供水量6万吨;雁田自来水厂,日供水量8万吨;凤岗自来水厂,日供水量9.5万吨;塘厦自来水厂,日供水量19万吨;清溪自来水厂,日供水量17.5万吨;樟木头自来水厂,日供水量8万吨;黄江自来水厂,日供水量30万吨;大朗自来水厂,日供水量11.5万吨;常平自来水厂,日供水量23.5万吨。以上9间水厂合计供水量达133万吨,约占日平均供水量的30%。

  此外,东莞市村级水厂数量逐渐减少,但目前仍有100多间。

  目前,东莞市受旱情影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供水危机、咸潮和污水上溯,城区附近东江沿线水厂供水都可能受影响。2004年华南地区遭受严重旱情,东江流域出现了连续第三个枯水年,东江博罗水文站年径流量110.7亿立方米,是自1963年(年径流量89.4亿立方米)以来最干旱的一年。2004水文年中,博罗水文站测得历史最低水位1.68米,相应流量115 立方米/秒(2005年2月1日)。2004年全市降雨量1380.8毫米,比多年平均减少18.8%,本地水资源总量15.9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245 立方米。由于上游来水量的锐减,致使东江三角洲河段潮汐活动影响加强,污水、咸潮上溯情况严重,严重影响了东莞市城镇供水安全,几大水厂水源紧张,原水水质不达标、氯化物超标严重。2005年2月10日第二、三、四、东城水厂分别测得原水氯化物指标最大值1720 mg/L 、1135 mg/L 、1120mg/L 、800 mg/L。为应对严峻的干旱形势,保障城镇供水安全,采取了制定供水应急预案,建设石马河调污工程、厚街水道临时挡潮闸工程,加强咸潮监测和预报,与粤港供水有限公司协调错峰取水,省防总对东江上游三大水库联合调水压咸等系列措施。

3 组织机构与职责

  3.1 指挥体系
 
 市人民政府设立东莞市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以下简称市三防指挥部),在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指挥协调全市的抗旱救灾工作,其日常办事机构市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市三防办)挂靠在市水利局。各镇街分别设立三防指挥所,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抗旱救灾工作。有关单位可根据需要设立三防机构,负责相应的抗旱救灾工作。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