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前,完成深圳科技中心选址,2009年底前完成项目可研报告编制、环评、用地手续等前期工作,力争2010年项目正式动工,年底完成项目一期工程的桩基建设。
责任单位:市科技信息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财政局、国土房产局、规划局、建设局、环保局、南山区政府、大学城管委会等配合(见附表83)。
四、2008-2010年主要工作
力争用2-3年时间,建成一批知识创新基地、技术创新基地和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启动实施一批重大创新计划和专项工程,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和创新中介服务机构,自主创新的区域影响力初步显现。
(一)构建知识创新体系,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1.高等院校建设。
主要目标:加强深圳大学学科建设;完善大学城管理体制;加强若干技能培养型大学(学院)建设。
工作任务:(1)加强深圳大学学科建设,加强理工类、人文社科类学科建设,重点发展医学学科,增设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推动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到2010年硕士学位授权的二级学科达到90-100个,博士学位授权的二级学科达到8个,增设博士后流动站。(2)拟订《关于加快大学城发展的决定》;加快大学城国际化校区建设,推动北大深研院、汇丰商学院、国际法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启动哈工大深研院留学生基地建设;以大学城图书馆为基础,建设文献中心平台;建设全市IPV6网络实验平台。(3)指导完善富士康工业工程管理学院办学方案,上报省教育厅完成审批手续;对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人事局、国土房产局、规划局等配合(见附表2、3、5)。
2.研究机构建设。
主要目标:加快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发展;组建深圳产业创新研究院;推进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建设。
工作任务:(1)加快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科研办公楼、公寓楼、综合服务楼等项目一期工程建设,2009年9月前完成验收;搭建研发平台,积极引进和培养科研队伍,进一步完善各项科研条件和管理制度。(2)对依托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组建深圳产业创新研究院的方案进行研究论证,2008年底前完成深圳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方案框架并与中国科学院正式签署合建协议;结合先进技术研究院的二期建设,2009年上半年完成深圳产业创新研究院详细建设方案并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2009年10月先期建设一个研究所。(3)推进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人类基因组”计划、“生命之树”计划和低碳经济与生物能源的发展模式,与香港高校及科研单位开展战略合作,2010年底建成华大计算中心和国际个体化医学研究中心,并在几种重大疾病的分子检测方面初具规模。
责任单位:市科技信息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贸工局、财政局、国土房产局、规划局、建设局、高新办、南山区政府、大学城管委会等配合(见附表6、7、8)。
3.重点实验室建设。
主要目标:建设高新区重点实验室群;继续推进大学城重点实验室群建设。
工作任务:(1)加快完成高新区重点实验室平台大楼设计方案修订、施工单位招标等工作,2011年底前完成重点实验室平台大楼建设,建立1-2个开放式公共技术平台,初步形成研发领域齐全、研发能力突出的重点实验室集群,研发机构总数达100个。(2)依托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研究生院和医学院、深圳大学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推进大学城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争取其中3个达到国家验收标准,并进一步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力量,形成公共实验平台的辐射作用。
责任单位:市高新办、科技信息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教育局、贸工局、财政局、国土房产局、规划局、建设局等配合(见附表9、10)。
(二)构建应用技术创新体系,增强公共技术服务能力。
1.工程研发平台建设。
主要目标:新建10-12家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新建50-60家省市级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
工作任务:(1)根据我市产业发展需要,提升集成电路和软件、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音视频、先进计算、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卫星产业、新材料等领域的工程研发能力,新建6-7家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新建10-15家省市级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机械、钟表、印刷包装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及数控机床、仪器仪表、汽车电子、家电等先进装备制造行业建设企业研发机构,积极鼓励并推荐符合条件的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申请认定国家级技术中心,新增2-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40-45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局、贸工局、科技信息局牵头,市财政局配合(见附表11、12、13)。
2.公共技术平台建设。
主要目标:搭建深圳科技创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产业集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
工作任务:(1)2009年底前,发布深圳科技创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管理办法,规范深圳科技创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共享机制。2010年底前,在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IC设计、软件测试、动漫设计、通信、数字视听、新型储能材料、化合物半导体、装备制造、资源环境等领域组建或认定5-10个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包括技术研发平台、检测试验平台以及技术转移平台等,并对外开放服务。(2)推动已建服装、家具、钟表、珠宝平台的基本功能完善并扩展服务范围,进入服务成熟期。新建汽车电子、模具、自行车、内衣、家电平台,完成基本功能建设,开始为行业提供服务。至2010年,完成与9大产业集聚基地配套的公共技术服务建设,实现信息、培训、管理咨询、检测服务等功能。
责任单位:市科技信息局、贸工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财政局、国土房产局、规划局、罗湖区政府、宝安区政府、龙岗区政府、光明新区管委会等配合(见附表16、17)。
3.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主要目标:组建工业产品检测中心;搭建深圳创新资源平台。
工作任务:(1)依托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整合工业产品检测资源,组建新的工业产品检测中心;完成国家数字电子产品质检中心实验大楼建设、设备采购、国家验收,筹建国家车载智能产品质检中心和体育产品质检中心,建成数字化检测资源共享网络系统,通过信息化等手段实现全市检测机构资源共享,为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测试、校准、认证检验和技术咨询服务。(2)2009年底前,完成深圳创新资源平台总体方案设计,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的全息档案,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数据。2010年底前,建设创新政务协助平台以及客服中心平台,进一步充实创新人才、科技文献、仪器设备的数据来源。
责任单位:市质监局、科技信息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贸工局、财政局、国土房产局、规划局、建设局等配合(见附表20、21)。
(三)组织实施攻关计划、研发和应用推广计划,突破科技“瓶颈”。
攻关计划、研发和应用推广计划及科技重大专项建设。
主要目标:组织和实施若干重大项目攻关计划;开展一批重大公益技术、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组织引导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承担和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工作任务:(1)在超级计算机、海量存储、信息安全、射频识别、基因工程、细胞治疗、新型电池材料、纳米材料、节能技术、半导体技术等前沿技术领域,组织专家进行调研、论证,制定前沿技术重大专项攻关计划并组织实施。(2)在节能减排、资源与环境、新型功能材料、无线宽带网络、生物工程、现代服务业、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通过面向社会征集、组织专家调研论证等方式,提出我市亟需解决的重大公益技术、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项目。(3)2008年底,完成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高档数控机订与基础制造技术两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组织申报。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等战略领域,积极组织引导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承担和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责任单位:市科技信息局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见附表2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