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2008-2017)》的通知

  7、资源配置结构明显优化。

  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形成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和生态环保型的产业产品结构,资源能源消耗明显降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到2012年,新投产工业项目用地单位面积投资强度达标率为95%,单位工业用地面积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率20%;全市单位GDP能耗降低16%;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下降1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50%。

  到2020年,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高,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产业布局更加协调,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人口结构明显优化,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产业整体竞争力领先珠三角,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基本原则。

  进退有序,调稳结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东莞结构调整的目标要求,积极发展符合东莞发展功能定位的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等高端产业,推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的有序退出;坚持淘汰落后产业与扶持优势产业相结合,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引导产业发展的新模式,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结构调整优化的政策体系,稳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分类指导,点面结合。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现状和特点,运用有区别的政策,采取有区别的措施,充分发挥各地的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和区域特色经济,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分类、分区域、分行业推进试点工作,形成经验,有序推进全市范围及重点领域产业结构调整。

  自主创新,内外结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技术改造作为提升特色优势产业技术装备水平的重要手段,把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作为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外资企业多的产业优势,努力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先导产业,推动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以外源经济为动力,加快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挖掘和激发内源优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发展“两自企业”,实现内外源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统筹协调,政企结合。坚持规划先行,加强统筹协调,实现土地规划、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的合理衔接,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城乡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加强综合协调,积极完善产业政策,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综合运用规划、政策、项目、价格等手段,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各类资源,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调整体系。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总体思路是:以提升产业水平和提高人口素质为目标,以稳定现有优质企业为前提,以加工贸易升级转型为重点,以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引进高端企业和发展总部经济为手段,按照“高端带动、适度重化、自主创新、循环集约、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原则,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商贸物流等支柱产业,强化金融、会展、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服务支撑,稳定提升食品饮料、制鞋玩具、造纸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产业,促进产业发展高端化、适度重型化,努力实现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双突破。

  (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和水平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城市综合辐射力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心的现代服务业,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的服务支撑。

  1、充分发挥金融、物流、会展、中介及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综合功能,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有机融合。

  金融业。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把东莞打造成区域性金融机构聚集区、金融服务创新区、金融生态示范区和金融后台中心区。

  --积极探索金融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建设金融新产品、新服务试验区,探索筹建小额贷款公司、货币经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推动发展中小企业发展信托基金和住房信托基金,培育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融资租赁业务,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投融资领域。

  --扩大金融开放,推进区域金融合作。统筹优化金融产业的整体布局,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主体,建设具有东莞特色、门类齐全、功能完备的金融组织体系,积极引进台资及国际金融机构来莞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吸引更多金融机构落户东莞。鼓励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支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产业风险投资基金,鼓励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及风险创业投资。加强与穗深等珠三角地区金融机构合作。

  --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树立地方金融品牌。着力推动东莞银行、东莞证券上市,扶持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转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按照上市公司标准改造信托公司,鼓励地方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增强地方金融竞争力。

  --加强金融基础建设,优化金融生态。整合信息资源,构建统一征信系统和金融交流平台。规划建设金融商务区,引导金融机构聚集发展。大力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建立电子交易资讯处理中心、产品研发中心、客户服务中心、金融业务及数据备份中心等后台,将东莞建成为广东省内的金融机构后台服务中心,吸引国内外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流向东莞。

  --通过政策扶持,推动信用中介体系建设,组建实力较为雄厚、运营规范的信用担保公司、信用评估机构、保险公估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完善信用再担保体系。

  物流业。建设完善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保税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逐步形成“大流通、大通关、大口岸”的格局。

  --大力发展综合保税区、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分拨中心,加大虎门港规划建设力度,完善港口码头、通港道路等基础设施,优化口岸环境,完善金融、代理、生活等配套设施,申请合理配置多个保税物流中心,建设珠三角重要的工业原材料进口及集装箱货物出口中心。

  --鼓励和支持资源性综合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完善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和电子口岸建设,支持现代物流企业拓展网络服务体系,发展骨干型物流企业,形成以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及供应链服务企业为主体的物流产业群。

  --加大开放物流市场,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先进的现代物流企业,推进现代物流业国际化。引导本土企业积极参与外资企业的本土化进程,提高物流企业的营运水平。

  --鼓励和支持发展铁路物流,做好客运和货运与火车站的有序衔接,发挥火车站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镇区的物流、人流、商流发展。

  会展业。完善会展基础设施建设,巩固现有展会品牌,鼓励会展业进行优化整合,构建虎门、厚街、城区商务会展产业带,全力打造面向国际的区域性会展中心。

  --统筹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配套服务,逐步将会议展览中心建设成为集产品展示、经贸洽谈、商务采购、专业论坛、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多功能展馆。

  --充分发挥品牌会展的效应和带动作用,积极扶持电子、家具、服装、通讯设备等专业会展品牌。重点办好电博会、厚衔名家具展、虎门服装交易会、大朗织交会等较具国际影响的展会,打造具有行业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会展品牌。

  --支持通过兼并、收购、相互参股、结成战略联盟等方式壮大会展企业实力。鼓励外商投资会展业,加强对外合作特别是港台地区合作,吸引国际、国内大型会展公司、著名会展服务公司以及国外政府机构到我市举办各种类型的会展,进一步提高会展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