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2008-2017)》的通知


  --加快发展社区商业。优化升级现有的社区商业,整合商业资源,加快社区新业态、业种店铺建设,扩大商业设施总规模,完善服务功能。

  旅游业。建设国际性新型旅游城市,扩大旅游产业辐射力,提高东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全力打造会展休闲商都旅游品牌。利用好现代城市景观和现代产业等旅游资源,充分体现现代港口、时尚潮流、历史文化、外向经济等形象元素,以办好节庆活动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强化城市旅游。

  --完善旅游设施建设。建设一批生态旅游景区和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和各主要景区交通网络建设,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完善旅游交通沿线指示牌以及城市公共信息网等配套设施,加强旅游区域合作。

  --开发旅游特色产品。重点打造生态休闲和时尚商务旅游印象区,推出商务会展、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三大精品旅游线路,将东莞打造成为以商务会展、城市休闲为重点,以娱乐、酒店、餐饮为特色,以运动、文化为补充的珠三角重要商务会展休闲度假的旅游城市。

  4、大力发展教育培训、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事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教育培训。完善教育培训系统,以培养专业化人才、提升市民素质为目标,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相适应的教育培训业。

  --做强职业教育。加快中职学校新建、扩建项目实施进度,充实设施设备,统筹规划专业设置。建设职教城,加快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市理工学校新校、高级技工学校新校区、市职业技能实训中心等项目。鼓励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和科技人才。

  --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积极开展职业资格、上岗适用技能、地方特色产业技能和灵活就业技能等培训,提升创业就业技能,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与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合作,积极接纳其学生到我市就读,以联合办学等的方式推动省内劳动力向我市转移。

  --支持和引导企业内部培训市场的发展,完善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市场,发展政府引导、各方参与的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培训体系,促进教育培训市场的完善和成熟。加强与国内外教育机构、管理咨询公司的合作,推动教育培训向现代化、国际化和专业化发展。

  社区服务业。优化社区服务结构,形成有效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的社区服务网络。

  --以政府投资建设为主,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完善社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社区环境建设,构建社区交通网络。

  --建立全市社区综合信息网络平台,构建联通市镇(街道)社区三级的网络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实现社区管理数字化、信息化、规范化。建立以社区服务为主要功能的社区智能呼叫中心。

  --拓展社区服务领域。鼓励公益性民间组织进入社区,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动员社会力量承办各类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促进经营型社区服务产业化。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家庭护理、关心青少年成长、劳动、社保、医疗卫生、计生等社区服务,拓展新莞人服务。

  房地产业。按人口发展规模,科学引导房地产合理发展,努力实现房地产市场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增长基本稳定,初步建成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

  --改善住房供应结构。重点发展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停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土地供应,严格限制低密度、大套型住房的土地供应。

  --加强房地产市场引导。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信息发布制度,在完善一级市场的同时,推动二手房市场的发育,规范租赁市场,鼓励梯级消费。

  --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发展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满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规划建设科技人员公寓。

  --优化房地产开发布局。商品房重点布局在轨道交通、大容量公共交通和主要交通走廊沿线以及城镇中心区、产业聚集区域,强化人口疏散功能。

  (二)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提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

  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主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推进加工贸易升级转型,加快形成健全的产业链和产业群,提高产业结构的适度重型化水平和自主创新水平,推进优势传统产业集群化。

  1、做大做强信息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信息产业作为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产业,以建设“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为龙头,发挥信息产业规模大、配套齐、制造能力强的优势,依托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推动信息产业集聚发展,带动全市产业层次提升。

  (1)突出重点,打造信息产业强市。

  --重点扶持平板显示产业。制定专项产业扶持政策,争取引进具国际领先技术的TFT-LCD项目,加快推进广东OLED研究院及示范生产线项目,力争将我市打造为全省乃至全国OLED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生产的重要基地。

  --培育发展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引进大型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项目,完善信息制造产业链;培育集成电路设计业发展,增强集成电路关键设备仪器和基础材料的开发能力,提高高密度封装测试能力,全面提升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水平。

  --加快发展LED光电产业。利用广东省(企石)光电产业基地等载体,引进培育一批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光电技术检测中心和研究机构,完善光电产业发展公共技术支撑体系,形成光电产业集聚。大力推进新型节能照明灯具、LED背光源等大功率LED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加快薄膜光伏电池和其他非晶硅薄膜电池等前沿技术及组件的研发和产业化。

  --着力发展通信设备制造产业。以发展第三代(3G)移动通信为契机,坚持“标准主导,需求引导”,重点发展高性能移动通信终端,特别是新型智能手机和3G手机。支持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联合有关公司共建微波与通信平台,支持东莞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开发新一代宽带无线通讯基站。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优势产业群,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开发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品,扩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

  --重点发展软件、下一代网络与通讯、数字视听、数字家庭、生物医药等战略创新产业,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群。

  --鼓励建设海洋生物、智能控制、精密机械、环境工程、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等主要技术领域的新兴产业孵化器。

  --充分发挥散裂中子源项目的基础研究平台优势,积极与中科院、中广核等开展合作,创造条件,规划建设核电科技产业园和核技术产业基地,有选择地发展核装备制造、技术支持服务及核医疗应用等领域,围绕散裂中子源项目技术的民用化、产业化,积极做好质子治疗装置、民用加速器等项目的研究和引进工作。

  --支持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研发,力争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优势产业、关键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扶持一批高成长性的创新型高科技中小企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2、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工业适度重型化。

  (1)装备制造业。重点抓好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的扶持和服务,促进企业做强做大,示范带动全市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积极利用数字技术和先进自动化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以电子信息、通讯设备、电气机械、汽车零配件、船舶制造、精密模具、中高压输电设备等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型特色专用装备制造业,提高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

  --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制造业。重点发展计算机整机、网络设备及零配件、通信终端设备、数字激光视盘、数字音频、数字电视、电子元器件及新型电子材料。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