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2008-2017)》的通知

  旅游服务集聚区。充分利用各镇特色旅游资源、配套服务设施,以生态休闲、文化和商务旅游为重点,打造以“松山湖、莞城、同沙、生态园”为主的最具岭南文化特色的城市休闲、现代娱乐旅游印象区和以“虎门、虎门港、长安、厚街”为主的时尚潮流、历史文化的商务会展旅游印象区。建设麻涌-中堂-望牛墩水乡、塘厦高尔夫、常平-樟木头休闲旅游基地及谢岗生态文化旅游基地。依托蚝岗贝丘遗址、虎门销烟和炮台旧址、东江纵队纪念馆和抗战遗迹、南社和塘尾明清古村落、袁崇焕故居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基地。以东莞民俗风情文化为主题,依托广场文化、麒麟艺术、龙舟竞赛、卖身节、荷花节等发展民俗风情旅游。

  (五)加快空间资源的改造整合

  积极稳妥推进“三旧”改造。制订旧城、旧村、旧工业区(旧厂房)的改造整合规划,落实有关支持政策,按照集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原则,实现功能转换和产业置换,加速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产业的退出,为鼓励发展类企业腾出发展空间。加快旧工业园区的改造整合,对在产业集聚上错位的现有企业进行用地置换,优化厂区布局,更加集约、更高效益地利用土地资源,促进产业的置换和提升。通过对“三旧”的二次开发和改造提升,逐步改变整体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形象。要运用市场和行政手段逐步将高能耗、低贡献、重污染、安全隐患大的企业迁出东莞,腾出用地空间。

  加强空间资源整合。以轨道交通建设整合城市空间功能,合理引导和促进城市发展。实施城区镇中心区“退二进三”工程,加快服务业发展。以现代都市型产业为主,对旧工业区进行分类改造成功能置换区、工贸混合区和升级改造区。通过规划调整以及有关管理措施,将工业用地置换为居住、商业、文卫、绿地、配套基础设施等其他城市功能。镇中心区及有条件的村在“两旧”改造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商业项目和创意项目,提高土地使用效益。推进制造业生产环节的区外转移,在主城区的外围布置工业组团,形成价值链空间分工和区域职能分工,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加快整合镇街工业集聚区。加强镇街工业园区和工业用地的整合,实施拆旧建新、拆小建大、拆零建园,完善设施,优化布局,提高管理水平和承接产业能力。完善区内基础设施以及商业、文化、医疗卫生等功能配套,改善厂区及周边环境。结合旧村、旧厂改造,整合土地资源,优化厂区布局。

  五、支撑体系建设

  (一)基础设施支撑工程

  --构建“城乡一体、快速安全”的现代大交通格局。按照建设轨道交通、强化主干公路、提升镇街联网公路、改造村际道路、增加对外通道的思路,积极配合全省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加快市域轨道交通、东莞新客站、虎门港码头、从莞高速,博深高速、番莞高速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内聚外联”的轨道交通网络,推进市际联网道路建设,加强市域路网和重点园区道路建设。

  --建设覆盖全市、互联互通、宽带高速的信息网络。统筹建设与社会个性化需求相适应的网络基础设施,抓好第三代移动通讯、数字电视和通信管网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打造信息高速主干网。加快光纤铺设、宽带接入、无线网络覆盖工作,努力实现光纤到楼、宽带入户。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产品制造、管理、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应用。

  --完善稳定可靠、来源多样、网络化的能源基础设施。抓好输变电工程建设,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加强用电管理,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推广能效电厂。加快电厂整合,按照“压小上大”的思路,推动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IGCC)示范工程。大力推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和应用。加快天然气利用步伐,逐步形成高效、可靠的天然气供气网络。

  --构筑供水安全、水源充足、管网连环、覆盖城乡的给水网。加快建设东江与水库联网供水工程和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多渠道开发利用水源,实现多种水源联合调度,提高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做好从河源直供水的规划论证工作,实施优质供水工程,改造供水管网。合理布局供水设施,整合改造镇级、村级水厂,实现一网全覆盖。加强流域水土综合治理,强化面源污染防治,重点开展内河涌综合整治特别是东引运河整治,加快水库、河涌清淤治污工作,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快建设水质监测网络,不断提高供水质量。

  --完善防灾减灾体系。统筹城市防洪排涝,加强全市重大水利工程规划,加强防洪除涝、防风暴潮工程建设,建设沿江沿海防洪御潮工程、高标准城市防洪工程、东江干堤等主要江河堤防工程,完善防洪保障体系;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与预警能力建设,完善各有关部门的联动机制,提高灾害防御能力。

  (二)加工贸易升级转型工程

  --加强扶持引导。把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础,实施“三大核心工程”,建设广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制订加工贸易升级转型扶持政策,设立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对加工贸易技术创新、转型发展和产业转移等进行奖励和资助,建立健全政策辅导平台、集中服务平台、保税物流平台以及市场营销平台、技术提升平台、升级转型辅导平台等升级转型服务机构和平台,重点建设电子口岸、口岸保税物流中心、厂货直销中心等,为加工贸易升级转型提供全面引导和全方位支持服务。

  --稳步推进转型。落实“三来一补”不停产转“三资”企业的政策,加强对来料加工转“三资”的引导。设立内销“快速通道”,支持和帮助加工贸易企业开拓内销市场、扩大内销份额。支持企业创建自有品牌,推动加工贸易扎根本土。加强高端服务业、总部经济和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引进工作,力争成为区域产业链上重要的制造研发基地、采购物流基地以及服务基地。鼓励现有加工贸易企业走多种经营的路子,从事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进入现代物流、会展、服务外包、中介服务、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现代商贸和旅游等领域。

  --大力推进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产品升级,从简单加工、劳动密集的纺织、制鞋、塑胶等传统产品,向精细加工、资本、技术、知识密集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转变。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增资扩产,更新技术设备,引入更高技术、更高增值的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提升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的能力。积极推动中小企业从简单的加工装配向设计制造、自主研发、品牌营销和综合服务等方向升级。大力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加工贸易,逐步使民营企业成为加工贸易的主体。

  --有序推进转移。加快市环保产业园的规划建设进度,强化污染企业进园管理,逐步使我市产业配套需要保留的、污染较大的企业实现进园生产和统一管理。加大产业转移的统筹力度,加快市级产业转移园规划建设,整合已获省批准的镇街一级产业转移园,改善资金环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对企业的吸引力,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推进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关联度不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简单加工装配的生产制造环节向产业转移园转移。研究建立转出地或转移企业的补偿和激励机制,鼓励和扶持企业把总部留在我市,让我市成为外迁企业的研发、设计、接单、通关、物流等的基地。

  (三)投资保障工程

  --保持投资稳定增长。建立高效、灵活、规范的投融资机制,大力拓宽和创新投融资渠道,保持全社会投资总额稳定增长。加强项目的策划、开发和储备,建设一批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性的重大项目。加强投资重点引导,以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投入。建立健全公共投资调控和监管体系,推进政府投资的科学化、法制化、透明化和民主化。

  --强化技术改造投资。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以技术改造投资实现内延扩大再生产。鼓励企业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引进先进技术装备,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鼓励企业实施“异地搬迁技术改造”,推进“退二进三”政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促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缓解土地、能源、资源和劳动力紧缺矛盾。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